唯乐不可以为伪
栏目:视线
作者:介瀚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2018年10月26日开始,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和景意象(北京)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共同推出的“意象丝路·龟兹盛歌”民族管弦乐原创作品音乐会(以下简称音乐会)首演于北京音乐厅,其后在对外经贸大学、清华大学等地方演出。整场音乐会引入龟兹地区音乐的异域风情,加入了三位技巧高超的演奏家与八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给现场不同年龄阶段和社会背景的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该音乐会是当下国家“一带一路”与“文化自信”宏大主题在艺术上的体现,是“意象民乐”课题组新推出的“意象”系列之一, 2018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立项。“一带一路”沿线众多音乐资源,一直是音乐学界不同领域学者创作或研究的聚焦点,我们熟知的古代龟兹乐便是通过丝绸之路风靡中原。龟兹作为丝绸之路新疆段的重镇,连接着中西贸易往来、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音乐会主题立项十分明确:将龟兹这个多语言、多文化、多信仰交汇点用音乐的语言释放它的光彩。

  本场音乐会的作曲家们在前期创作中赴新疆库车(古龟兹)进行采风,得到库车县委宣传部、新疆龟兹研究院全力支持,看到大量不对外开放的珍贵石窟壁画资料。采风工作是作曲家灵感激发与素材积攒的重要途径,袁静芳在《乐种学》中强调:“今天我们对传统乐种的认识、分析与研究,离开实地考察这一基本环节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项工作对理论家的研究如此重要,于作曲家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八首原创作品均为作曲家实地考察后的所感所想。这八首作品为:唢呐与乐队狂想曲《火之舞》 ,二胡与民族拉弦乐、打击乐协奏曲《清音啭》 ,中国弹拨乐《沉沙·浮图》 ,民族管弦乐《飞天随想曲——克孜尔石窟壁画印象》 ,吹打乐重奏《呐喊》 ,民族管弦乐《流光溢彩》 ,琵琶协奏曲《寻·耶婆瑟鸡》 ,民族管弦乐《龟兹盛歌》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史为凭、以乐为言,向人们描述着千年之前丝绸之路上的大漠孤烟与人文情怀,体现当代音乐人与文化呼应的自觉。

  整场音乐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组合形式的乐队:独奏乐器与乐队,拉弦、吹打、弹拨三组小乐队和民族管弦乐乐队。这些不同组合形式使得大乐队有完整的表达,小乐队的特色也有凸显。如由罗麦朔作曲的狂想曲《火之舞》 ,以独奏唢呐与乐队的组合形式展现出千年前的龟兹大地上,人们对光明的追求、对天地的感知、对自然的敬畏都期望通过对圣火的崇拜向神灵传达。整部作品以唢呐为独奏乐器,是因为其自身就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代表。由贾悦作曲的中国弹拨乐《沉沙·浮图》中,作曲家感叹时间的流转掩埋了古龟兹国曾有的辉煌,留下的只有满目萧条和孤寂。乐曲开始由木琴的单音旋律引出,并辅以音树一连串清脆撞击声,营造出幽静、空灵之感。随后进入的中阮以其富有诗意的音色将人们的思绪带向远方,大量推拉弦式、顺品位式滑奏的演奏技巧,带来大小二度的异域感,将乐曲风格和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滑奏的运用,乐曲中还有持续的轮指或滚奏的运用,弹拨乐组在节奏性的织体中因声音短促而容易整齐,其塑造的弥漫广阔感在人们心头划开一道道涟漪。由周湘林创作的民族管弦乐《龟兹盛歌》中,作曲家期望展现出乐舞相伴、盛世放歌的大唐盛景与古龟兹国繁荣宏大的愿景。乐曲以由弱渐强旋风式的强奏开始,音乐情绪热情奔放。弹拨乐弹奏出异域风情的特征音调,同时引出轻扬的笛音。盛世景象的营造少不了节奏感和律动感强的打击乐的加入,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整部作品共四个部分,中间两个部分描写了乐舞片段,第一个片段是汉唐风格的乐舞,随后部分是新疆风格的乐舞,最后为变化性再现,用恢弘的气势收尾。

  音乐作品富有欣赏性与娱乐性等特点,它的受众面广且易变。只有扎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音乐创作才能经得住大众审美与时代潮流的冲击与筛选。本场音乐会呈现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曲家们立足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吹打乐重奏《呐喊》的作曲家袁昊昱就在创作中融合了苏南吹打的艺术特征,并将这些具有民间特色的曲调和素材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民族管弦乐《龟兹盛歌》作曲家周湘林在创作时以《碎金词谱》中唐大曲《舞春风》中的片段《瑞鹧鸪》为主要音乐素材等等。可以说,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是上述作品内涵得以充实和稳固的基础。

  唯乐不可以为伪,优秀的作品不仅能言志、咏善,更能使人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并为之动容。我们期待作曲家们以中国乐器为载体,以华夏正声为本源,以时代技法为手段,洗涤旧民乐沦为伴宴音乐的铅华与无奈、新民乐迷失本源的狂躁与炫技,在新时代,让民族器乐引领国人对传统文化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