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
难以深入人心的《声入人心》
栏目:争鸣
作者:刘小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期,一档主打美声的音乐娱乐类节目收官,取名为《声入人心》显示出了节目组的庞大野心,那就是将美声这一在中国较为小众的音乐样式推广开来,深入人心。 《声入人心》的初衷是让高雅音乐走入大众,打破大家对它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一般观众也的确在这样的一档表面看起来颇具新意的节目中获取了不太一样的娱乐体验。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样的节目并没有多少创新可言,也难以真正深入人心,而且由于节目过分的娱乐性还使其饱受专业人员的诟病。

  首先,这是一档娱乐节目,商业性是其本性,美声以及古典音乐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并没有完全商业化,而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或者社会效应的艺术样式,往往依靠的是政府或者公益机构的资助,这与甫一诞生就和商业联姻的流行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反观《声入人心》 ,商业性极为浓郁,节目将时下流行的真人秀与音乐选秀混搭,目的是商业价值最大化,尤其是当选手们出场前举着某品牌牛奶干杯加油鼓劲的时候,这一特性暴露无遗。而且,节目也延续了这一卫视平台乃至其他音乐娱乐节目的套路,比如淘汰制,节目过程中穿插的讲故事比赛、卖惨、比痛苦等固有的煽情路数。而且这档节目较之其他类型的音乐娱乐节目,这些套路玩得更深,比如在现场观众的选择上,颜值更高的女性观众被青睐,镜头也不断捕捉这些观众;再比如更复杂的赛制,将观众绕得云里雾里。

  从商业角度而言,这档节目是看中了近年来小众音乐的火爆这一趋势,民谣、说唱、摇滚、电音等音乐样式的节目不断试水,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这些差异化的竞争模式归根结底还是具有统一性的,因为这些音乐样式仍是属于流行音乐这样一个大类的。而美声也想效仿一把,其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这一档节目的专业性值得推敲。这档节目的初衷是推广普及古典音乐,有意思的是,评委们并不全是古典音乐背景的人士,而有很多是流行音乐节目中常常担任嘉宾、评委的人士,非专业人士的出场仅仅是因为他们自带流量,可以有一定的收视保障。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担当评委,除了提一些生活问题外,如何触及美声本身?当然,即便是专业搞古典音乐的评委,也很少提出专业问题和指出选手们表演的不足,更多的是赞许和鼓励。尤其是收官之战,几乎达到了谬赞的程度。

  从节目的选手构成来看,很明显节目组捕捉到了观众的喜好,精心挑选了颜值上过得去的选手,这些选手大都是音乐学校科班出身,当普通的选秀节目将一大批学通俗唱法的学生捧成明星的时候,学美声唱法的学生又何尝不在等这样一个机会呢?再从选手们的发挥来看,很明显是走着美声通俗化的路子,即是说,这些演唱无论是在曲目选择、改编、乐队伴奏,还是在最终呈现上来讲,都像极了一般的流行歌曲,美声并不凸显。节目组和选手们都很明确真正的美声或许并不被普通观众买账,而只好变着戏法来进行这样的演绎。普通观众们由于音乐知识相对缺乏,也就看看热闹而已,门道不是他们关注的点。

  再次,这样的一档节目并没有做足创新的功课。从节目上马到播出就几个月时间,缺失精细化创意设计制作的基本保证。仅举一个细节来阐明:古典音乐或者说美声表演,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观赏礼仪,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不必强求要什么样的服饰、提前多久进场,起码保持安静这样的最低要求要满足,因为观众的一些行为会影响演员的发挥。而反观这档节目,选手舞台上的表演和观众台下的喧嚣仍然和一般节目无异。节目组可以解释将美声通俗化是其初衷,繁文缛节可以不管,试问一下,如果这样最基本的程式都不遵循的话,举办这样的节目意义又在哪,何不重复流行音乐的选秀套路就可以了?上文也已经提到,本质上这档节目和其他类型的音乐娱乐节目无区别,只是期望走差异化的路线来完成一次逆袭,说到底,这样的节目只是试水,并没有真正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