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成果展示——
运用视听技术,让传统故事为当代观众所喜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志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身边有些‘80后’的朋友,他们为人父母,却很苦恼不知道该给孩子讲什么睡前故事,有的孩子只知道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成语,却不知道故事的全貌是什么样的,从这方面看,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制片人、著名导演赵牛说。

  近日,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 《民间文学》杂志社在上海举办《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成果展示暨民间文学现代性传播研讨会,探讨优秀传统故事资源如何为新时代所用、为广大观众所喜。

  《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由《民间文学》杂志社立项,财政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资助。 《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该项目负责人白旭旻介绍,该项目共拍摄了100个故事视频,每个视频时长为8至12分钟,高亚麟、黑妹、张建新等多位演艺名家为故事视听活化献声,还原了民间故事的“视”和“听” ,形成一个“传统+现代”“文化+科技”“学习+娱乐”的高品质文化产品。

  据了解,这一项目以《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故事推选,内容涵盖古典神话、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童话和笑话,比如精卫填海、卞和献玉、颜回拾金不昧、凿壁偷光、蔡伦造纸、毕昇发明活字版、凤凰和麻雀、阿凡提的故事等,充满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

  虽然故事讲述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故事以及故事思维所具有的吸引力从来没有弱化。浙江省民协故事委员会副主任、 《山海经》杂志社少儿事业部总监潘晓炜长期从事少儿故事讲演培训,他告诉记者,现在愿意讲故事的孩子很多,因为讲故事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表达、社会交往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让他们从故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获取经验和知识。“讲一百个故事,懂一百个道理。但是现在适合孩子讲的故事却很少,传统名故事是我们从事少儿故事讲演培训取之不尽的宝库。每个少儿背后都有六个家长,他们也会听故事讲故事,这对于故事的传播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潘晓炜说。

  老故事被反复传诵,特别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故事,在讲述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单调和空虚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 《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所拍摄的100个故事,可以说是对故事讲述丰富可能性的一种成功探索。

  故事在一个人的讲述中开始,在另一个人的聆听中结束,故事如果不能讲得让其他人感同身受,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优秀的故事讲述人来说,要点是记住故事核,根据讲述的对象、环境和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创造性发挥。在《毕昇发明活字版》一集中,原稿不过千把字,高亚麟的讲述精准把握了故事的关节,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毕昇的辍学、学木匠、雕版和发明活字版的人生转折,体现出职业演员的讲述风格。

  除了讲述人的演绎,精品库视频的拍摄还根据故事的结构插入了沙画,让故事的呈现更为生动。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 《民间文学》杂志社在辽宁大学成功举办大学生故事会,辽大在校学生以《秃尾巴老李》传统民间故事为蓝本,综合使用音视频技术和皮影、舞台剧的形式,编创了多个跨媒介的作品,引起强烈反响。辽宁大学副教授隋丽认为,民间文学的表演场正在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利用现代视听技术,使民间故事在当前的日常生活里得到传承和发展。

  “要解决当下民间故事流失的危机,首先要发掘出故事的现代价值,其次要在形式上与现代审美接轨,第三是要重新定位故事的使用场景。 ”白旭旻说。

  好的故事永远具有人性,同时优秀的内容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形式和载体,现代化的跨媒体传播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也让传统故事有新的生存空间和使用场景,在当下最重要的播放平台则是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

  据《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导演方超介绍,视频制作完成之后已作了初步投放,在移动视频平台的播放量已达到143万次,下一步将根据传统故事的特性和受众特点进行更精准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