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新的方式圈粉传统文化
——河北卫视《谁与争锋》的启示
栏目:观察
作者:王翦枫 郑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下的电视戏曲文化类节目,除却河南卫视《梨园春》 25年强劲领跑,不乏山西卫视《伶人王中王》 、东方卫视《喝彩中华》 、湖北卫视《戏码头》等新辈频出。这其中,河北卫视《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名旦大会》 ,请来京津冀三地实力强劲的旦角名家,为河北梆子代言,开单一剧种、同一行当名家荟萃之先河。节目从2018年10月20日开播,至次年元月12日迎来总决赛的高潮收官,以褰裙逐马、燕赵高歌的方式,点亮河北名片,圈粉传统文化。

  《谁与争锋》是河北卫视与白燕升团队的联袂之作。节目邀请京津冀最具实力和代表性的河北梆子旦角名家同台竞演,单一剧种、同一行当,集结16位顶尖名旦,堪称首创。

  为什么是河北梆子?家乡人爱家乡戏,根脉情结不言而喻。对于河北观众来讲,高亢豪迈的梆子声腔,就像是泥土里长出来的韵律,亲和、热耳。为什么是名旦?“一窝旦,好吃饭。 ”戏曲行当里,旦角总是受观众“偏爱”和追捧的。名旦大会原汁原味地唱响梆子高腔,让传统艺术的美,被更多人看到、感受到。为什么是京津冀?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由山陕梆子衍化而来的河北梆子是京津冀三地同根、共生的地方剧种。京津冀旦角名家,舍弃“京梆子”“卫梆子”“直隶梆子”等派别之见,展演于《谁与争锋》的舞台,只为“抱团取暖” 。

  有别于相对“窄众”的戏迷票友大赛, 《谁与争锋》借助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可赏、可学的电视综艺手段,引导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像喜欢流行歌曲一样爱上河北梆子,拥抱传统文化。

  名旦们的参演过程,特别设置了晋级环节,用悬念满足观众期待;评委也都是跨界文化达人:肖云儒、高群书、张立宪、郭德纲、六小龄童、张洵澎等。他们视角独特的赏析、点评,可以丰富受众认知。同时,这些跨界明星自带粉丝流量,有助于新生戏迷的带入。

  把好戏唱给观众听,还要让他们看得懂、听得真,理解故事、知道由来。 《谁与争锋》强化了戏曲知识和常识的普及——每位名家的演唱过程中,至少穿插5条字幕解读,从剧目梗概到名家推介,从服装道具到伴奏器乐,戏曲在传播中放下身段,走出高深难懂,节目也变成了有趣、有料、有益的戏曲文化公开课。节目现场,还有媒体观察团,观摩见证,全媒推广,大批年轻受众,经由新媒体平台,加入了收视互动。

  不同年龄、喜好的人都被圈粉传统文化, 《谁与争锋》魅力何在?有的观众喜欢河北梆子戏文中的锦绣佳句;有的观众感动于戏曲故事里传递的价值取向;有的观众被名家们的全情投入和倾情演绎所感染;最为打动人心的,是凸显节目气质的故事和情怀。

  担任总导演和主持人的白燕升,时常在节目中感慨:走过了千山万水,听惯了南腔北调,割舍不下的,始终是这融入血液和骨骼的大梆子。郭德纲零报酬来做评委说:“能把这么多好角儿集中到一个舞台上来,我应该给票钱才对! ” 《读库》主编张立宪,把河北梆子比作胎教,那裂帛高腔,让他念念不忘。

  《谁与争锋》节目中,每期贯穿有名家唱段、现场采访、评委点评、台前幕后等环节。这个舞台上,每时每刻都有动情的故事上演。这里有亲如母女的师徒;有40年再重逢的同窗;有的名家阔别舞台多年,没有了班底和行头,依然重披战袍、重上战场;已经60岁的韩建华,是参演名家中年龄最长的,她说,愿意做一块基石,让年轻人踩着攀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更是以“一棵菜”的精神,全团齐上阵。新时代召唤河北梆子的焕彩重生。京津冀16位河北梆子名旦,不计名利得失,登上《谁与争锋》的舞台,是对艺术的致敬,也是对情怀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