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NYO-CHINA 2018北京室内乐音乐会启示
栏目:视线
作者:丁旭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办的一场中华青少年交响乐团(NYO-CHINA)室内乐系列首场音乐会让人印象深刻。这场汇报音乐会是NYO-CHINA 2018第二届音乐训练营封闭两周的教学成果,也包括这一公益活动从全球数千万中华青少年音乐学生中通过公开遴选实施未来艺术家计划的发现性成果。表演者是来自全球各地的21位音乐训练营学员,他们中有国内外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有来自非专业院校的中小学生。音乐会的表演曲目贯穿了西方音乐五百年,既有文艺复兴时期沙伊特的《活泼快乐的巴塔利亚》 ,也有20世纪新古典主义欣德米特的《木管五重奏24号》 ,曲目选择注重覆盖面和代表性,但并不强调系统完整,如海顿的《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玩笑〉 》选了第一、三乐章,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13号弦乐四重奏》选了第四、五乐章,长笛二重奏选了莫扎特歌剧《魔笛》选段等。

  这是一场准职业演奏员水准的音乐会。何以言之?在笔者看来,品评演奏,不离六字,即“准”“难”“情”“巧”“妙”“绝” 。“准”和“难”是对演奏技术层面的考量,就是既看演奏者是否能够准确诠释作曲家构思文本中技术要求的同时(如速度、力度、演奏法、节奏、音准等) ,兼顾考量作品的技术难易程度;“情”所体现的是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巧”即技巧高明且运用恰好;“妙” ,即演奏已到妙境,常人难至;“绝” ,即表演(包括技巧与情感表现)达到极致,独到此处。用“六字标准”来评价,笔者认为参加音乐训练营的21位学员都逾越了“准”“难” ,基本达到“情”“巧”层面。

  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NYO-CHINA举办的这次活动对于经过海选而胜出的音乐训练营的学员而言很有意义。哈佛大学的一项调研曾发现,一个人一生中平均会有七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毋庸置疑,对于多数学员而言,这次音乐会的成功便是一次关键机会。其不仅仅是因为NYO-CHINA为学员提供的全国乃至全世界巡演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次音乐会的成功让他们更加肯定地认识了自己,这种有依据的自信和被发现、被检验后的自我才能认知,可能会让学员们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成长为专业的音乐演奏家。难能可贵的是, NYO-CHINA的活动对学员是完全免费的,目的是希望有音乐天赋的青少年演奏家们不会因为经费问题错失展示才华的机会。

  而对于我国高端专业音乐演奏人才培养工作而言, NYO-CHINA探索出的这条新的人才发现与助长路径,也有可供借鉴的意义。在当前高端专业音乐教育日趋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高水平演奏家培养主要依靠两种路径:一是接受一流的专业音乐学院的系统化教育,然后,考取职业院团;二是在世界性或全国性专业赛事中脱颖而出,被专业院团或经纪人发现,继而走上职业演奏的道路。笔者曾对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六个海内外顶级交响乐团的首席进行考察,发现演奏家100 %都毕业于专业音乐学院, 7成以上演奏家均有过国际权威音乐大赛获奖经历,而且,绝大多数演奏家在学生时代已展现出被乐坛充分肯定的音乐才华。

  可见,就专业音乐演奏人才培养而言, NYO-CHINA的主要社会意义在于为专业音乐院校发现高潜质有培养价值的人才,尤其面对那些非音乐院校的学生价值更加凸显。另外,如能实现,其更大的价值应体现在培养国际一流的中国音乐演奏家方面。笔者认为,中国现在和未来缺少的不是一般的音乐演奏人员,甚至不是一般的职业音乐演奏人才,而是像足球一样,缺少的是能够进入国际一流职业演奏家俱乐部的高端人才。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一宏大的国家音乐文化发展的使命寄托于一个刚刚成立一年的公益性组织NYO-CHINA,但不可否认他们为我们的高端人才发现和培养方面提供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新思路,或许让我们看到对于我国的高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