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我要上大学”的时代强音
——读刘嘉陵长篇小说《把我的世界给你》
栏目:品味
作者:刘兆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部长篇小说成功与否,在于是否塑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意义的主人公,及与其命运相关的人物群体,从而能否对读者产生奋发向上的激励与启示作用。

  在作家出版社以“纪念恢复高考40年”主题推出的长篇小说《把我的世界给你》中,作家刘嘉陵依凭自己厚实的生活积淀、独特的观察视角、高超的叙事技巧、生动的东北方言风格,扎实地塑造了一位在中国恢复高考之初,成绩优异被某重点大学录取的知青工人大学生形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生由于履历出了些问题,遭妒火灼心的落榜者告密,被开除学籍,陷入理想与制度僵化症状冲突的逆境。这个有理想,也理应享有高等教育权的有为青年,忽然被剥夺应有的权利,自然痛苦万分,但同时,他有着从父辈继承来的倔强性格,绝不可能向不合理的现实屈服,甘陷“可耻黑生”的漩涡自溺。在众多同学和有正义感的老师的支持下,他勇敢向有关部门投书上访,公开向相关媒体呼吁。但百废待兴的万千“四化”大业无法一蹴而就,这位主人公林一木,设身处地为国家着想,宁可没有学籍得不到文凭,也要走完自己的求学之路。

  林一木的奋斗异常艰难,意志异常坚强,却不曾使用卑劣的手段。他采取了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方式:意外被学校通知取缔学籍后,千个不通,万个不甘,再三向校方申诉仍得不到支持,他只好赴京上访。但接访部门也只能对其表示同情,却难施以支持,劝他认命服输。“命”看似已定,但在林一木眼中,输赢应该是自己顺应时代大潮,拼搏奋争来的,他绝不能自甘服输。

  主人公林一木离京与亲姨妈告别时的一番对话,读来振聋发聩。清贫一生、善良一世的姨妈问外甥林一木啥时回工厂,他说:“我回工厂干嘛?我要回学校读书。 ”老太太问:“能行吗? ”他说:“怎么不行?我一没祸国殃民,二没杀人放火,三没巧取豪夺,不就是念个书嘛?凭什么我自己考出成绩的书不能念?凭什么?打死我我也不服气,永远不服!不给我文凭,我不要了还不行吗?不就是一疙瘩纸嘛? ”老太太说:“那人家能让吗? ”他说:“他们让不让是他们的事,我想不想就是我自己的事了。根据井冈山的斗争经验,我也有三个有利条件:第一,我们家和学校都在同一座城市,我在学校已坚持了一年多,熟悉了上下左右各种情况,本来我就是不住校的走读生,可以神出鬼没,来去自由,没人奈何得了我;第二,我工龄不够,原先就没带上工资,也没获上一分钱助学金,这倒好了,我经济上既不依赖原工厂,也不依赖学校,没人要挟得了我;而第三个条件最重要了——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放心吧大姨! ”

  返回学校后,同班级的团支部、班委会以及各位同学们,都出面向学校帮他争取听课的权利,大家共同掩护他完成了“地下工作者”般的学习生活,直到最后出色结束中文系全部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取新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小说主人公林一木这一形象,不由让我联想起当年那位文盲战士作家高玉宝来,他的“我要读书”的呼喊,与林一木的“我要上大学”的抗争,实质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人类社会最后一定要发展到人人都享有受教育并继续深造的权利的,由此观之, 《把我的世界给你》一书的主人公林一木,和与之有相似经历、相同性格的作者刘嘉陵,两者有一奶同胞的血缘关系。

  刘嘉陵当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读的正是中文系,毕业最初的工作单位则是作协的创作研究部,后又进入文学期刊编辑部。所以,当进入耳顺之年,他笔下便理所当然生出这部结构新颖、叙事独特、文字优美、五易其稿而成的深思熟虑之作。

  该书当属那个时代的一部秘史,也是作者并主人公那代人的自叙传和青春之歌。这部秘史和这首青春之歌,五音俱全,五彩缤纷,五味杂陈:苦丝丝,辣乎乎,酸溜溜,甜滋滋,又沉甸甸的。令人读来,别有一番回望青春的快慰和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