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塑造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形象
——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思考
作者:张西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常会对窗外万花筒般五彩缤纷的景象感到应接不暇,有时还会因为飞驰电掣般发展的超高速度感到怦怦心跳,如果用史诗般的变化来概括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也并不为过。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文艺家们,应该遵循习近平文艺思想确立的目标任务,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艺术的优良传统,投身新时代,书写新时代,大力塑造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形象,这对于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五四运动起,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书写出中国新文艺运动为人民为国家鼓与呼的灿烂篇章。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曾经有许多文艺工作者和英勇的战士一起献出了他们的血和生命。正是用这泣血的文字描绘了那个时代奋斗者不朽的生命,而这些美丽、健康且有力量的文艺作品,则让新中国的灵魂从它们中间放射出光芒来。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涌现出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 。毛泽东充满激情地告诉全党,“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 ”同时,也不无遗憾地说,“在中国,这类英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可惜文学家们还没有去找他们,下乡去从事指导合作化工作的人们也是看得多写得少。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 《创业史》 《山乡巨变》 《李双双小传》《乘风破浪》等相继问世,成为新中国文学经典载入史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文艺家们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同一个步调,反映人民的心愿、理想、情绪和要求,揭露鞭挞阻碍变革创新的阻力和弊端,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创造出了又一座新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斗争,已在神州大地激起沸腾的生活,并在亿万人民的心灵中激起最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使命呼唤担当,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家们应该无愧历史的荣光,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把握大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为,更加用心用力地去开掘这个前所未有的最丰富、最深广的创作源泉,踏进前人足迹未到的境界,努力表现新时代奋斗者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把优越的时代条件转化为优秀的时代华章,同心协力突破当下文艺现有的水平线,攀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雄伟的高峰。

  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是塑造新时代奋斗者典型形象的首要课题。1949年的夏天,茅盾先生站在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面前展开着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崭新的人民的时代” 。“一切问题只在于我们能否学习——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在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飞跃过程中,需要我们能够明确地辨别新与旧的不同” 。“文艺工作者也就不能不对于自己的工作任务与意义以及对工作的态度等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 69年过去,今日之中国,是茅盾在当时那个百废待兴的初始阶段无法想象的,但老先生的那番肺腑之言至今仍让人感到振聋发聩。向时代学习,首先要学习这个时代产生的新的思想理论。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凝聚着新时代奋斗者的集体智慧和新鲜经验,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在书山学海探索创新的行动指南。这种学习,既要从书本上学习,原原本本地把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观点、原理特别是基本方略弄懂悟透,更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去认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理论之源,把握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如果只是把新的思想理论作为文艺作品的某种点缀,而未能融入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中,那这种学习便永远是点缀,无益于文艺家自己,也无益于笔下的作品。新中国文艺前辈的经验证明,“假若我们放弃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而只以技巧支持着文艺,尽管我们费尽心血,我们也不过只能写出有技巧的八股而已——读起来好听,里面却没有任何思想内涵。 ”向人民学习,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母亲。我们一方面要老老实实地学习人民的优秀品质,尤其注重学习新时代人民群众中迸发出来的那种顽强奋斗的伟大精神,同时还要倾听人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包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腔热情地向生活学习。如同研学理论不能关在书斋里一样,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天地,是我们向人民群众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当年郭小川写《祝酒歌》 ,“咱们就是醉了,也只因为生活的酒太浓太美! ”不只因为诗人在大森林里被花香“沁满咱们的肺” ,更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热爱生活,才能使我们的笔端迸发出生命的火花,燃起革命的光焰,从而照亮文艺家向人民学习、与新时代结合的道路。生活是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但以为生活无处不在,不能把自己熟悉的生活与新时代的潮流结合起来,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即使“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 ,其作品也不会光芒四射。摆正文艺家个人与人民的关系,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体会人间的真情和真谛,感受世间的大爱和大道,才能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是塑造新时代奋斗者典型形象的客观要求。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实践,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创新,特别是改革在很多领域突入了“无人区” ,需要今天的奋斗者敢闯敢干,就像四十年前那样杀出一条血路来。作为创造性精神劳动的文学艺术,更需要来一个思想大解放。因循守旧就会落伍,畏缩观望也会坐失良机。文艺表现奋斗者的过程也是文艺家自身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我们就很难深刻认识奋斗者面对的风险和挑战,如不能大胆地去表现这些风险和挑战,就无法写出奋斗者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特质、个性和不同寻常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尤其是一些卓越的奋斗者,或许看上去并不十分顺眼甚至是有些古怪的“另类” ,这就更需要文艺家要有识珠的慧眼和勇于求异的胆识。就像徐迟笔下的《哥德巴赫猜想》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作了深情的讴歌。在这之前的当代文学史,因为知识分子长期被视作被改造、教育的对象,钻研科技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很少有作品将科技人员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叙写塑造,正是作家挣脱了极“左”思潮和僵化保守的精神禁锢,才使他从陈景润外在的怪异中发现了人物对于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精心截取人物生命历程中的典型断面,挖掘出人物最为闪光的美质,从而使陈景润成为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改革开放四十年,一批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弄潮儿,沧海横流,激浪丹心,在不同的经历下和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出何等丰富的性格和个性,如果作品中出现的奋斗者形象,仍是千人一面的重复和概念,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我们的文艺家都有着良好的愿望和满腔热情,但也要承认有的同志思想上仍有束缚,本来已经看到了生活中的激流暗涌和火辣辣的人物,和别人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很激动,但落笔的时候却绕开了去写那些四平八稳的文章,或找一些轻松愉快的人和事简单地歌颂一番。保守的思想必然导致创作的僵化,不能把一般再现在个别和特殊之中,也就不可能有艺术的、具体感性的形象。典型的事物或人物,一旦被描绘成某种抽象的东西,艺术形象就会失去它的可感触性而变成公式,既无力歌颂新时代的壮美,也无力鞭挞现实中的假恶丑。改革在前进,艺术在发展,思想解放永远没有止境,进一步从文艺教条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已是文艺家们在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

  直面现实,揭示矛盾,是塑造新时代奋斗者典型形象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新时代的奋斗者就是站立在斗争前沿,又往往置身于矛盾漩涡,有时处于困难的夹缝之中,有时还会陷入危机,正是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和斗争的艰巨性、严峻性,才显示出他们的英雄本色。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贴近生活,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这场伟大的斗争,否则就很难揭示出奋斗者的心路历程和本质特征。是正视矛盾,还是回避矛盾,不是单纯的创作方法问题,而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反映。所谓歌颂和暴露,并不是彼此对立的,不相容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在于站在什么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 。改革初年的文学实践,也在这方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高晓声笔下中国新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他无论遭遇什么困难挫折,始终对现实抱着无限的希望,并总是尽力去实现那种希望。尽管作家对他所写的人物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结构进行深入解析,由此揭示出陈奂生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农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其心理上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现实问题。作家正是以这样的情怀,并用诙谐的笔墨渲染了陈奂生刚刚脱贫就想“神气”一番的心理,生动描绘了这个乡巴佬的“上城奇遇” ,进而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前辈作家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既不在矛盾的边缘徘徊,也不一味地讥谗抱怨现实,而是用闪烁着理性和善良之光的笔墨,照亮生活并给人以温暖,才是发现、认识和表现矛盾的大智慧、大手笔。我们新时代的文艺家应该像前辈们那样,把自己的创作实践既作为一面镜子反映生活,又作为一把斧头创造生活,清醒地注视生活中各种矛盾及其发展,敏锐地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发现一切新生事物和先进力量,也勇于揭露一切阻碍我们前进的东西,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坚持多样化,增强丰富性,是塑造新时代奋斗者典型形象的基本原则。我们正在进行的实现伟大梦想的事业,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每一个参与其中并在自己岗位上各尽所能的普通劳动者,都是值得我们崇敬、骄傲和讴歌的新时代奋斗者。这是一个无计其数、无比生动和无限丰富的人物画廊,任何以老眼光先入为主、以老模子量体裁衣、以老套路驾轻就熟的创作思路,在艺术上不仅不会见效还可能适得其反。新时代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新领域、新行业、新技术,由此涌现出了当代中国的改革新生代、社会新阶层、就业新群体和工作新岗位。他们当中有叱咤风云、振臂一呼、引领潮流的精英人物,但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草根人物,无论其地位和贡献有多少差异,他们都有着一样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这些相同和不同的人物中,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寻常的奋斗之路,而在充满艰辛、百折不挠的跋涉中,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命运之歌。有蹉跎岁月、悲欢离合,也有披肝沥胆、千辛万苦,还有山穷水尽、路转峰回,千姿百态的奋斗生活,必然会造就出千差万别的奋斗人物。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形象,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我们这个崭新时代的英雄,但他们又与以往传统观念中的英雄形象不同,有的是“学霸” “海归”独占鳌头,有的是草根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是甘当螺丝钉发出光和热,有的是一生平凡沙里淘金,不以地位身份财富取人,不以一时一地成败得失论人,不以条条框框画人,是我们塑造新时代奋斗者典型形象应该遵循的原则。毫无疑问,新时代的文艺要高扬英雄的旗帜,这是我们民族的时代坐标。但同时也要写好其他各种各样的人物,表现这个时代各种人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注重刻画多样人物的多样性格,展示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汇聚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奋斗大军。这样我们的文艺才能不负伟大的时代,紧紧地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正成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所欢迎的文艺,并在投身这场伟大斗争的实践中,使我们每一个文艺家既是称职的精神文化创造者,又是杰出的新时代奋斗者,如同巴金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深情描述的那样,“现在我发现确实有不少的人,他们不仅用笔,并且还用行动,用血,用生命完成他们的作品。那些作品鼓舞过无数的人,唤起他们去参加革命的事业,它们教育着而且还要不断地教育更多的年青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