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推行艺术总监轮值制——
邹爽“接棒”余隆任艺术总监
“中国概念”奏响时代新声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丝路行”音乐会海报

  “20年前,我们就像是在沙漠里盖房子,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它会成为中国古典音乐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成为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但20年后我们发现自己做到了这一切。 ”以往从未念过稿子的余隆,在6月26日的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准备了一份他自己写的稿子并很认真地念起来。发布会上,余隆正式宣布经他个人建议、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决议并报呈理事会通过,从本届音乐节起正式卸任艺术总监,未来将专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而目前担任联合节目总监的邹爽从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起正式成为新任艺术总监。这将是音乐节创办20年来,艺术总监一职首度出现轮替。据了解,未来,按照国际惯例,艺术总监一职将推行轮值制,每届任期4年,任期不超过两届。

  余隆:领导北京国际音乐节20年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怎么可能没有国际专业规格与水平的大型音乐节活动呢? ”这是20年前余隆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初衷。上世纪90年代,余隆毅然放弃欧洲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祖国,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筹备, 1998年3月经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和创始人,余隆始终在这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艺术节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从创始人到艺术领航者,从运筹帷幄的幕后推动者,到舞台前沿的指挥艺术家,在他所领导的艺术团队努力下,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填补了中国没有高水平古典音乐节的空白,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拥有了自己的顶级音乐节,更在20年来这场翻天覆地的文化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古典音乐事业正是在这一阶段走上了国际化、专业化道路,高雅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北京国际音乐节从创办以来填补了许多国内演出形式、题材和内容的空白,许多节目更是亚洲首演甚至世界首演。而更重要的是,音乐节一直以为新生力量搭建展示平台为己任,始终保持发现、发掘新人、新作的锐利目光,为他们提供和世界对话的机会。 ”余隆认为艺术总监轮值制为音乐节的艺术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延续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及他本人多年来的艺术理念,那就是要为中国优秀的年轻艺术人才搭建平台,为有才华、有能力的新人充分提供尽可能多的成长机会。余隆更是坦言他一直都希望能在时机恰当的时候把自己的位置让给有能力的年轻人,让国内乐坛呈现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当年,我们从李德伦等老一辈音乐家手中接过火种,现在火种要传递给更年轻的面孔。曾经我们是继承者,现在我们变成了传递者和铺路人。 ”

  “回想起1998年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时,我本人也是个只有34岁的年轻人,现在看到邹爽也在这个年龄成为音乐节的新任艺术总监。才俊不分长幼,能有新一代接棒,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20年来我们的心血付出是值得的,我们为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付出的努力收到了回报,说明这门艺术、这份事业仍然能吸引和感召有才华的年轻人参与。 ”余隆感慨道。

    邹爽:“新锐”开启音乐节新气象

  邹爽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近几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中都有她深度参与的身影。新任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的邹爽正是凭借其开阔的国际舞台视野,锐意的艺术探索精神和全新的理念,使得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其主导下,开创了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新锐单元”版块,大大提升了音乐节演出剧目的多元性和前瞻性,赢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从2012年起,邹爽开始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创作工作,在布里顿歌剧《诺亚的洪水》中担任助理导演。2016年,邹爽担任音乐节助理节目总监,主导了在北京三里屯红馆上演的浸没式环境歌剧《唐·璜》 ,并以导演身份与著名歌唱家沈洋联手,将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改编成多媒体声乐剧场《逐》 ,同时在歌剧《仲夏夜之梦》中协助歌剧导演罗伯特·卡尔森工作。2017年,邹爽再次策划并主导了根据雅纳切克经典歌剧改编的浸没式歌剧《小狐狸》 ,以及独幕歌剧《人声》 ,以全新的理念为中国歌剧演出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邹爽十分热衷尝试音乐、电影及舞台的跨界创作,她曾于中国国家话剧院翻译并执导了塞穆尔·贝克特话剧《美好的日子》 ,随后改编并执导了英国国宝级剧作家诺埃尔·考沃德的经典话剧《前任不敲门》 。她本人亦作为编剧及英方监制,受武汉人艺委约创作了原创音乐剧《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并获得金狮奖。

  “我们不一样! ”是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宣传语,直观而又鲜明地体现了新任艺术总监邹爽不同的风格。据了解,在邹爽的领导下,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通过《霸王别姬》 《赵氏孤儿》姊妹篇对“中国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升级,而新版原创歌剧《奥菲欧》 《切肤之痛》 ,音乐剧场《消失人的日记》等则会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正如余隆所说,“希望邹爽在秉承、发扬北京国际音乐节卓越理念与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品质与国际影响力,始终保持与国际同步,并为推行‘中国概念’ ,让中国作品、中国力量走向世界展现更多作为。 ”

  为“中国概念”注入新的内涵

  20年来,在余隆的倡议下,北京国际音乐节精心耕耘“中国概念”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2002年,为叶小钢、陈其钢等中国优秀作曲家举办专场音乐会,此后更开国内歌剧风气之先,将郭文景歌剧《狂人日记》 《夜宴》从欧洲请回国内舞台。2004年,音乐节第一次邀请国际知名乐团演绎中国作品,由巴黎管弦乐团演奏了中国作曲家盛宗亮的《月笛》 。201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荣获普利策音乐大奖,这也是对音乐节“中国概念”的一次嘉奖和肯定。多年来,音乐节将中国作曲家与世界经典大师的名字并立。迄今为止,音乐节已经演出了中国作曲家创作的7部歌剧、 40余部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中国首演,甚至世界首演。这无疑在用行动诠释“中国概念” ——它不是一种噱头,而是一种文化声音的传播,一种大国的文化自信。音乐节与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一批作曲家共同成长,相互扶持,彼此协助,带来的则是中国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空前的影响力。

  将于10月12日至26日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乐汇中西时代新声”为主题,在为期近三周的时间里呈现21场精彩演出。据邹爽介绍,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策划上尝试为多年来倾力打造的“中国概念”注入全新的内涵和丰富元素,同时打破传统古典音乐的风格壁垒,而作为音乐节核心演出内容的歌剧版块,则将以更加新颖、前卫、耳目一新的姿态面对观众。同时在本届音乐节上, 20、 21世纪作品的权重创历史新高。其中, 《奥菲欧》 《消失人的日记》 《切肤之痛》三部作品将引领北京国际音乐节踏上全新的舞台美学探索之路;而“新国剧” 《霸王别姬》和音乐剧场作品《赵氏孤儿》则将带来“中国概念”的全新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音乐节的闭幕演出上,余隆指挥杭州爱乐乐团与丝绸之路乐团将上演一场曲目多样、曲风多元的“丝路行”音乐会,而这场音乐会的最大看点则是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阔别多年后重返音乐节舞台,他将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吴蛮联袂献上由北京国际音乐节、纽约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共同委约作曲家赵麟创作的琵琶、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逍遥游》 。此外,还将上演由著名歌唱家雷佳演唱的改编自云南迪庆藏族民歌的《美人》等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