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什么?
是爱恋,是庇护,是人生的修行
——胡弦、唐晓渡、李啸洋、亚楠获“2017·星星年度诗歌奖”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8日,由《星星》诗刊社、成都文理学院主办的“2017 ·星星年度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成都文理学院举行。胡弦、唐晓渡、李啸洋、亚楠分别摘取《星星》 2017年度诗人奖、年度评论家奖、年度大学生诗人奖、年度散文诗人奖,获奖篇目分别为组诗《如果灵魂要说话》 (胡弦) 、 《百年回首:再次擦亮新诗传统》 (唐晓渡) 、组诗《上茫篇》 (李啸洋) 、组章《动与静》 (亚楠) 。

  诗歌意味着什么?或许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答案。对于胡弦来说,诗是声声鸟鸣,是爱恋,是认识自我,诗歌让人生获得更宽广的意义。胡弦指出,有些事物像鸟鸣那样不知不觉地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之外,它们同步演讲,并在有一天和我们相遇时,让我们重温真谛,感到心灵的强烈震动,于长久的熟视无睹中苏醒过来。这正是我们精神生活的路径,使得我们的生活从某一时刻重新开始。诗行在滚动,某种深沉的离心力从语言那沉甸甸合力的纠缠中脱离出来,我们渐渐超越了对已有自我的把握,我们被指引,意识到了我们正经历什么,并由此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更广阔的空间。由此,一个人写诗,可能既非在深刻思考,也非对语言的警觉与感知,而是一种爱恋。爱,使他在质朴的叙述中,能不断抽出新的知觉,从而给所爱之物以别样的观照,也使我们遭到剥夺的人生还原为一个令人诧异的心灵映像。在胡弦获奖的组诗中有一首《夜行车的窗口》 ,胡弦说,如果把火车比喻为人生,“夜行车的窗口”是一个隐喻,黑夜里火车的窗口取消了自己的另一半,变成镜子。就像希腊阿波罗神庙上镌刻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诗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在夜行车的窗口,他不断审视自我发现自己变成一个陌生人,不断探寻内心深处的自我。

  “感谢诗,因为她允许我在其庇护下安身立命。 ”诗之于唐晓渡,是庇护,是精神自治方式,是人生的修行。在三十多年的诗歌批评和诗学研究过程中,他逐步领悟到,接受诗歌的教育是一种更好的自我教育,在一个信仰崩坏、理性残废、价值离乱、方死方生的世界里,坚持与诗对话、与困境对话,或许是追求精神自治的最佳方式。诗见证了,并继续见证着个体生命在世和企图超越自身的努力,她最重要的教诲之一就是“先行到失败中去” ,这也是唐晓渡一本诗论集的书名。唐晓渡说,渴望成功、害怕失败是人之常情,“先行到失败中去”更多针对的是在成败间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它不是什么反向的“成功之道” ,也不是给自己事先留下心里余地,而是在有所觉悟后,把人生和写作转化成某种修行,企及在义无反顾的同时,保持一种无论成败的平常心。在浩瀚的人生和诗的无限可能性面前,所谓成功往往也就是失败,而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失败。因而,“先行到失败中去”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必先认命如宿,然后或许有点作为。

  李啸洋是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生,写诗源于2010年考研失败。“诗歌是我在重负之下的一种轻盈选择。我在痛苦中选择写诗、表达。 ”李啸洋说,他把诗歌当日记写,当秘密写。墨西哥诗人帕斯曾说:“诗人只是语言中的一个时刻。 ”对李啸洋而言,诗歌是洛尔迦的下午五点钟,也是米沃什幸福的上午,是杜甫在锦官城的早上,也是纳兰容若在帐篷里的深夜。诗歌是在事物与命名之间的一步,这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 。他希望诗有美的维度,有哲学的向度,有情感的温度,希望他的诗能带来雨和星星的时辰,“有了‘星星’ ,夜晚将披上袈裟” 。

  亚楠是新疆诗人,诗歌是自由之路,是他对新疆大地的虔诚歌唱。他指出,散文诗与现代分行诗写作一样,必然应具备很强的冲击力与厚重感,它是思想火焰在内心旷野上熊熊燃烧而生成的奇观,是大自然在心中唤起的疼痛和忧伤,包含着土地对我们的全部馈赠,这是散文诗的命脉,是生命自由表达的必由之路。“许多年来,我在新疆大地上行走,沉思、探索、感悟。我知道,这片土地是苍凉而又富足的,多彩世界,使散文诗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愿把爱奉献给这片土地,期望能在大自然广袤的原野上做一个虔诚的歌者,以此获得灵魂的舒展和欢乐。 ”

  《星星》诗刊是中国最早创刊的诗歌刊物,自2007年开始,星星年度诗歌奖评选活动迄今已走过11个年头,逐渐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公正性的诗歌专业奖项之一。11年来, 《星星》诗刊以其大视野、大气度,奖掖了一大批安静写作的,有潜力、有境界、有情怀的诗人和诗评家。韩作荣、大解、汤养宗、王小妮、臧棣、路也、周庆荣、罗振亚、霍俊明、燎原、程川、簌弦等诗人、诗评家和大学生诗人曾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