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南剧展与大学审美教育
栏目:探索
作者:黄伟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7年11月,在《南方文坛》举办的第七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演出张仁胜根据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花桥荣记》 ,得到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地批评家的一致好评,桂林本地观众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话剧《花桥荣记》可以成为桂林一个新的文化符号。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是由几位主要从事文艺评论的文学院专业教师策划主持的校园文化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自2014年开始举办,推出了田汉《秋声赋》 、欧阳予倩《旧家》 《桃花扇》 、张仁胜《花桥荣记》四部主打话剧,在校园内外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

  在人们心目中,文艺评论通常是文坛的事,是文艺界的事,实际上,文艺评论的影响范围远不止于文坛,不止于文艺界,而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尤其对高等教育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如今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电视和网络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巨大。大学校园戏剧文化活动中小品化与神剧化的倾向就是大众传媒对大学校园文化深度影响的结果。

  本文所指的小品特指戏剧小品,是集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舞台表演形式。经过每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传播,戏剧小品得到全国观众的广泛接受,成为近数十年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舞台演出形式。小品化特指戏剧小品的喜剧化和娱乐化特质,戏剧小品在赢得中国老百姓普遍喜爱的同时,有时是以牺牲艺术的高雅性,迎合大众的庸俗性为代价的。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戏剧小品的成功自有其值得研究甚至值得借鉴的地方,然而,也正是因为戏剧小品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它对大众的迁就、迎合与误导,更值得分析和探讨。

  所谓神剧特指近年来拍摄的一些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所谓“神” ,就是将我军神化,将日军痴化的编剧倾向,使得历史上壮烈严肃的抗战变得虚假化、游戏化。神剧化就是一些抗战题材电视剧所表现出来的将人物神化、将历史假化、将精神虚化的艺术倾向。

  小品化和神剧化对于大学校园戏剧文化几无合理性可言,这是由大学的性质决定的。那么,作为有别于社会、政府、企业、宗教的文化空间,大学的性质是什么?王亚南《大学理念的发展、功能及其当代启示》一文引述了多位有代表性的欧美大学教育家关于大学性质的阐释,不妨转引如下: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纽曼认为: “大学是传授普通性知识的场所,大学的任务是提供博雅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学术自由,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具有统一性,学与术分家。 ”美国现代大学的先驱者弗莱克斯认为:“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随俗而流。大学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对社会风尚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有助于社会的清明与理性。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认为“大学要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学要成为向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大学的任务应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有专长的公民;发展知识;把知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博克认为:现代大学应该为整个社会前进指明方向,做社会的航灯。现代大学应走出象牙塔,超越象牙塔,为社会服务,自觉地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导社会前行。大学在服务社会的进程中,要坚守自己的学术理念和学术价值,坚持大学应有的高品位。

  这些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大学观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社会的文化空间,在知识水准、精神境界和创新能力方面是高于社会的,它通过培养优秀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促进社会清明、服务社会发展、引导社会前行。然而,小品化和神剧化与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提升格调、引领社会的大学精神显然背道而驰。无论是小品化的庸俗、低俗和媚俗倾向,还是神剧化的反科学和反真实,皆与大学的性质相抵触。虽然说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但并不等于大学要等同于社会,被社会同化,而是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学术的责任,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 。

  正是基于对大学性质和当下大学校园文化的认识,我们策划和举办新西南剧展的一个重要的初心,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大众传媒庸俗化、娱乐化的趣味格调之外,感受纯正、高雅、严肃的经典文艺作品的魅力;就是要“指出最美好的,并把它与最坏的区别开来” 。我们深知,新西南剧展是由文艺评论家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它要体现文艺评论家的眼光、趣味和格调:它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它可以神圣,但不能神化;而作为引领社会前行、提升社会格调的大学,其校园文化活动应该与人类最优秀的思想沟通,与民族最神圣的情感相连,应该通过向优秀文化传统致敬的方式,实现莘莘学子的文化创新。

  那么,如何向优秀文化传统致敬?向优秀文化传统致敬,就是以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师,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用经典陶冶、改善、丰富和提升自己,告别小品化和神剧化,走向经典化。我们将其作为文艺评论在大学的审美教育之道。

  新西南剧展刚刚举办之初,广西师大文学院的同学们举办的戏剧展演,绝大多数内容仍然是拟抗战神剧和仿戏剧小品,由此可见“小品化”和“神剧化”影响之深,然而,新西南剧展持续4年之后, 2017年的戏剧展演,演出了8部话剧,分别是法国勒内·福舒瓦的《油漆未干》 、曹禺的《雷雨》 《日出》 、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 、田汉的《获虎之夜》 、廖一梅的《恋爱的犀牛》 、由赖声川《暗恋桃花源》改编的《暗恋》以及严浩微电影改编的《死后三天》 ,仅仅从这些剧目,就可以看出广西师大文学院同学们艺术眼光的拓展、趣味的改善和格调的提升,可以看出青年学子已经告别小品化和神剧化,正向经典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