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以济世 叙往圣为淳风
——评长篇小说《远古大帝》
栏目:艺味
作者:许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唐尧虞舜历来被作为圣人的典范而为后世颂赞;尧天舜日更成为中国老百姓所向往的太平盛世。冷明权在广泛搜集民间传说和参研众多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倾注半生心血,历时三十余年,披阅增删数十次,以“寻中华民族之根、探传统文化之源、歌劳动创造世界之伟业”为宗旨创作的长篇小说《远古大帝》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蛮荒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的生产生活情状,塑造出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舜的形象。

  《远古大帝》从舜的出生一直写到舜的去世,将舜如何从一个普通农夫逐渐成长为一代领袖,并最终成为圣人的全过程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舜身上最本质的特点便是德。其德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孝行。舜的孝行历来为后世所敬仰,由于其父眼盲,脾气暴躁,加之别人的挑唆,舜父对舜动辄打骂,甚至赶出家门;舜的后母刁蛮狠毒,对舜百般虐待;舜的弟弟象,骄纵妄为,甚至为了财产女色伙同自己的母亲几次设计谋害舜。即便在这种严峻的家庭环境中,舜依然能够做到对父母恭敬,对弟弟宽爱,将孝悌发挥到极致。正如《史记》所言:“舜年二十以孝闻。 ”他的孝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推崇。其次,是仁义。小说通过诸多情节的叙述和描写,将舜的仁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例如:舜年轻时,在各部落都缺盐的时候,带领有虞部落的年轻人去集市上换盐,回来的路上,由于高墟部落的高岭落水,致使高墟部落的盐被水冲走融化,舜毅然将自己的盐拿出一半分给高墟部落,使高墟部落免受盐荒之苦,进而也化解了有虞部落与高墟部落的矛盾,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再如,舜继帝位后,对于多次叛乱的三苗部落联盟,始终以仁义教化感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武力、杀戮。仁义是舜一生所秉持的对人、对事标准,也是舜赢得各个部落拥戴和尧帝赞赏信任的原因。再者,是情感。小说中的舜是一个非常注重情感的人,在舜的身上,有对父母的亲情,有对师长的浓情,有对女友、爱人的柔情爱情,有对患难兄弟朋友的侠义豪情,有对天下苍生的款款深情……另外,是对礼的推崇。舜亲自制定五典、五刑、礼制等,并派专人向各个联盟宣讲推广,使远古生民的文化、伦理、道德等得到较大的提升。孝、仁、义、情、礼,以及谦逊、进取等共同汇聚在舜的身上,闪烁着德的光芒。同时,小说还塑造了尧帝、大禹、伯益、皋陶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他们身上同样显现出各种美德。小说对舜德的呈现与彰显,对传统美德的形象展现,颇具济世之功,不啻为为当下社会精神、伦理、道德给予强有力的补钙。

  长篇小说《远古大帝》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传奇色彩浓重。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传奇性具有悠久的历史。 《左传》 《战国策》等先秦作品中就颇多具有传奇性的篇章,而《史记》中的“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更是将传奇性发挥到了极致。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等无不浸染着传奇色彩。可以说,传奇性是中国文学叙事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中,舜都具有较强的传奇色彩。 《远古大帝》充分吸收了民间传说中的有益成分,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远古帝王形象。例如:小说中舜与猛虎狭路相逢,相互对视,两只猛虎转身离去;在野外露宿时,剧毒的蝮蛇从舜的身上爬过而舜毫无损伤;舜在井下躲过象的填埋,从井底侧方逃出;象为害舜火烧仓廪,舜自制“降落伞”从屋顶跳下,免遭被害……可以说,传奇色彩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 《远古大帝》艺术上另一个突出特色是画面感强。小说的叙述语言极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言仿佛可以“看到”远古氏族生民的生活场景、劳动场景;可以“看到”书中各式各样性格各异的诸多人物“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使人物和故事愈发生动传情、真实可信。另外,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还刻意加入了众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上古人物、礼仪、音乐、地理、传说等的介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 《远古大帝》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作为长篇小说, 《远古大帝》画面感过强,画面介绍性文字过多,对小说艺术所包含的含蓄、想象空间等造成损伤,对小说内容蕴含的深度以及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等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小说结构上,叙述舜从农夫到帝的成长过程生动详实,情节紧凑;叙述舜成为帝之后的情节则相对简单、松散。不过,瑕不掩瑜,这些弱点没有影响《远古大帝》成为一部文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