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笔墨寄深情
——品读《20世纪中国戏剧史》
栏目:视线
作者:高红花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滋养了华夏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记载和沿传了我国历史文化脉迹和优良传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国戏剧史追溯到1900年,当时的中国正经历清朝末期,社会的动荡和变故,对20世纪初的中国戏剧形成了复杂的影响。发端于宋元年间的中国戏剧,既有明清年间日臻成熟的昆曲,还有很多正在蓬勃发展的各地方剧种,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多元景象。数百年来不断传承的戏剧文化、代代相传留下来的经典剧目、成熟与多样化的表演手段,构成了20世纪中国戏剧最坚实的基础,也成为新时期戏剧发展的风向标。为此,将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进行系统研究,纵向横向深入挖掘,著书立史,是很有必要的。

  一部史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史作的文本质量。傅谨所著《20世纪中国戏剧史》 (上、下册)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00多年历史、120万字、 1000余页,厚厚的两本书。沉甸甸的不仅仅是书的重量,纸上的墨印,还有一位学者满怀对戏剧热爱、执著追求的深情与坚守。 《20世纪中国戏剧史》是傅谨十年来不间断潜心研究的结晶。该书年代跨度长,从收集资料、整理书写、著作修改,到翻阅了几乎所有剧种的史料和书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几经春秋,默默耕耘,将一个个片断化的记忆,如穿针引线般严丝合缝地一点儿一点儿穿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脉络清晰、覆盖面广,剧种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 。细细品读,这部史作的成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史料丰富翔实。该书不仅记录了戏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渊源,包括地理、文化、经济、人民生活等背景,还记录了1900年至1949年中国民众的生存环境、 1949年后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以浓重的笔墨叙述了中国戏剧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至今在不同历史阶段当中,各个剧种的流变史和戏曲表演的盛衰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20世纪初的前十年间,以京剧的崛起为代表,以伶界大王谭鑫培的故事为开篇,到花鼓滩簧戏、沪剧、越剧、评剧、楚剧、秦腔、晋剧和其他梆子戏的兴起,对全国戏剧乃至各个剧种的兴起与发展作了铺垫和贡献。如书中所说:“无论是沪剧、越剧还是楚剧、评剧,以及各地更多的花鼓、秧歌、花灯、采茶等小戏剧种,其成熟的标志,都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大戏剧种的范式” ,“改变了中国戏剧的整体格局与基本版图” 。从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间,着重叙述了中国戏剧整体的变化和世界平等对话的地位。从戏剧顺应社会发展,成立班社、教育变革、行业变化,到演出市场的拓展,梅兰芳的对外文化交流。这一阶段,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从1937年至1949年间,描述了伪满时期东北、北平、华北地区,台湾和岭南地区的戏剧发展,着重叙述了抗战时期的戏剧管治、演出和政策,“红色戏剧”的萌动,延安平剧研究院的诞生和战后的戏剧繁荣现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中国戏剧所经历的选择,进行了简要叙述。从1958年到1964年,记录了“高大全” 、三突出的以“八大样板戏”为代表的样板戏时代,也客观叙述了样板戏的艺术创作对促进戏剧发展的作用。从1964年到1978年近十五年间,写了戏剧的断层以及之后的恢复。改革开放以后,以轻松的笔墨,描绘了戏剧创作和演出的新阶段,丰富多彩以及不同艺术观念的戏剧的多元化发展。作者的笔触回到当下后,面向新世纪的展望,中国戏剧的繁荣发展,都详细叙述,剧种丰富,地域面广,史料翔实。

  第二,生动的细节描述。该书对中国戏剧发展历史上的几个黄金时期,都尽可能写得详细生动。以剧种代表人物、剧种特点、市场反响等细节,尽量呈现出了当时的戏剧场景,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写谭鑫培,“谭鑫培于京剧的唱、念、做、打‘四功’无不精到,在唱念上兼收并蓄,确立了以‘湖广音、中州韵’为基准的京剧声韵。他扮演老生行的各类戏剧人物,演唱不以声高音大为胜,但求唱腔的醇厚绵长,给人以无限回味” 。写梅兰芳,“梅兰芳的经历以及他成为一代名伶的过程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他的成名之路迥然不同于他的前辈以及多数同代人。不同之处,在于他虽是一般意义上讲的‘旧剧’代表人物,却与诸多因‘新学’而闻名的文人有密切交往。作为那个时代中华文化领域颇具象征性的存在,梅兰芳早就在各国政要、学者和艺术家与中国的交往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由此看出,早在当年,梅兰芳就特别重视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书中的戏剧人物小传和轶闻,也颇生动。还有许多剧种代表人物描写,都个性鲜明、多维透视、旁见侧出,增强了可读性。

  第三,文体的设计合理。该书在文体设计上也比较合理周全。全书以1949年为节点分上、下两册,共有七编二十二章,每章都分了小节,每编有小结。此外还有回眸与前瞻,类似于司马迁著《史记》的纪传体通史。各个部分互为连接,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结构合理,体例一致。思路遵循艺术生产规律,能够全面客观地再现戏剧发展历史,从而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

  傅谨以学者身份常年活跃于戏剧行业内外,身体力行于有关戏剧的科研与教学的同时,还参与国家戏剧政策的谋划与制定。书中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他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为研究前半部分内容,他不辞辛苦,芝加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的图书馆都留下了他遍寻中文藏书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书期间和他感情最深、年高德劭的外婆在百岁高龄驾鹤西去。外婆是他内心深处最怀念的亲人。如他所说“正因为外婆的勤劳、节俭与洞察世道人心的睿智,让我学会自律,并且永远用善意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如此才能对人性的善良与人间的美好,始终充满信心” 。从书中,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始终用善意的眼睛看待世界的情怀,也深深感受到了一位学者对中国戏剧事业的热爱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