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与务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研讨会侧记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直以来,谈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总是离不开对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探讨。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当代呈现,成为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聚焦的一个重要话题。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黑龙江省文联承办,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研讨会在哈尔滨举办。

  审视当下中国文化中所折射出来的传统艺术精神,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将这一精神在当下的处境归纳为五种困境:一是从精致化变为粗鄙化;二是从丰富变得单薄;三是从鲜活变得枯燥;四是标志性的元素变得非常模糊;五是传统艺术体系已然被剪裁得支离破碎。对于如何走出困境,他有三点建议:首先要以当代呈现的视角来观照、重建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精要之处;其次要用传统艺术精神冷静地构建一个坐标,来审视当下文艺走向的偏差;第三,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把握,不能停留在理论研讨层面,而要与当下生活紧密融会。

  以绘画为例,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更多追求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传神、写意。在进行当代呈现的时候,一方面是内容的呈现,另一方面是形式的呈现。如何用当下的媒介多维度地言说当代生活,对当代艺术家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以舞蹈为例, 《舞蹈》杂志常务副主编张萍表示,近几年舞蹈创作越来越回归传统。在学术上,审美现代性很长时间以来都是舞蹈研究的一个焦点。然而,面对中国舞蹈历史的基本面,却只能遗憾地感到实际情况只能比作断代史,甚至比断代史还要糟糕。中国的舞蹈研究者试图从遗存的图像、典籍中去提炼、复建中国古代舞蹈,但舞蹈是发生的状态,中国古代舞蹈从形态到形态的演变过程是空白的。复建的第二个办法就是从戏曲中提炼古代舞蹈语言。由于,今天我们舞者的身体都是西方舞蹈训练体系下的身体,我们的教育是现代舞或者芭蕾舞的教育。西方舞蹈训练体系讲究强技术门槛,强化肌肉、功能、精确方位训练以及碎片化训练;而东方舞蹈强调意念引领。我们希望去实践中国舞蹈传统美学原则,但我们的教育是不足以支撑的。

  以摄影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希景介绍到,民国时期,华社、黑白影社一些社员创作的作品,在继承中国传统意境美学的同时,从创作题材到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的诉求,如拍摄都市生活、新女性的健美、泳装照等题材,追求直截了当、单纯有力的直接摄影风格的追求,表现纯粹的光影形式感等。自然主义、纯影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摄影风格对国内摄影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在寻求西方现代性的同时又进行着这种现代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调和。

  今天我们谈论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尽管有面貌上的巨大差异,但更多是从时间上去考虑。“艺术无所谓新旧。我们所谓的现代性、当代性,到底是谁的现代性、当代性?以往,学术界有很多中心主义。某些中心主义或许有一定的道理,是时代的特定产物。但我们也需要反思,所谓中心、边缘,应该是变动的。如果说传统艺术是慢的艺术,当代艺术则是快的艺术。快的艺术就一定是当代的吗?慢的艺术就一定是传统的吗?现代性,本身就包含自我反思。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永东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在中国当代文艺格局中, 20世纪初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已经融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其裹挟的西方的艺术精神、思想逻辑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何弘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儒家、道家、禅宗都是在无神论的基础上建立信仰。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如何一样做到在无神论的基础上建立信仰,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当代呈现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问题意识先行,不要在理论探讨的时候空对空。青年评论家蔡家园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他重点谈到“气” ,认为“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对艺术家来讲就是浩然之气。“特别是在当下,艺术家要坚守品质,求真、批判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将其小宇宙的气和大宇宙的气特别是时代之气有机地融合,以自信和开放的姿态面对传统,才可能在转化中推进时代性。 ”

  时代的变化不可逆转。在今天的语境里谈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目的是溯源以增强中国文化的当下活力、影响力,让中国传统艺术的宝贵财富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渠道、方式进入当代社会,丰富现代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必备素质之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赵德鸿认为,只要是能够提升人类的认识、审美和伦理的文艺,不管古今,都值得学习和推广。当下艺术有各种存在,“美美与共,共赴繁荣”是文艺工作者和评论工作者努力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