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北京,平静的叶广芩
——评《去年天气旧亭台》
栏目:视线
作者:赵伯仁(满族)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想着以读小品美文的形式一天一章地慢慢欣赏,却发现《去年天气旧亭台》拿起了就根本放不下了。全书就像是一位邻家奶奶在讲她过去的故事,跟随她慢慢地回味了一遍旧时北京的风情样貌、冷暖人情,像是把自己的童年也捋了一遍似的。其中的体会和感触也正如作者所言,“所谓的亭台楼阁不过是个容器,是形状各异的瓶子,里面装的是酱油是醋甚或是酒全由我安排” ,但这酒是辣是甜,是苦是涩,就需要读者去小酌,慢慢品味后便能发现恰是应了那书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尽管叶广芩女士有着显赫的身世(慈禧太后的侄孙女) ,但她从不像有些“皇亲国戚”极力地炫耀;尽管叶广芩女士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国家级大奖,也不见其用所谓的“心灵鸡汤” ,试图教育别人并说服你改变“三观” 。全书只有一个词从头到尾贯穿始末,那就是“本真” 。

  收录书中的作品,以近似白描的第一人称手法,凸显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和那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对北京的爱。凭着这份对北京真挚的爱,“王八丫丫”用九个小故事讲述了《去年天气旧亭台》 ,她也凭着自己的执拗般的倔强串起了九段鲜活的人生,苦中有甜、酸里有辣。虽然没有写出具体的年代,但书中的人物却又都是那历史中真真儿活着的人。他们都是小人物,不懂政治,绝不会超然于历史之上看到未来,却一次次地被卷入历史的漩涡,不管是“我”儿时的小伙伴、还是那苦苦找寻的远征军老兵周宾,抑或是那即使生活没落了收废品,但也依然保持真名士风度的唐先生,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文字告诉读者,即便是再渺小的人物,也会在某个清晨醒来,期待、感恩、缅怀着一个人、一座城,而那时的他们就没有死。

  对于一个80后的“老北京”来说,我总是会莫名地发觉书中少了那么一些味道。书中的北京虽然有史有今,有人有物,有景有情,但却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平静的机关大院,虽然有着内部的喜怒哀乐,但那些“文革”中疯狂的北京“小玩闹” ,改革开放后满街轰鸣的“捷达”“夏利”和后海的间间酒吧,甚至于现如今走街串巷的快递三轮儿,都隐约地出现在大院儿的墙外,完全不见了踪迹。细细想来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出生于1948年,十几年后的1966年,出现了“十年动乱” 。老舍先生含冤去世,京味文学鼻祖陨落,我们再也无从得知“祥子”在改革开放以后会不会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就在此前一年,京味儿文学中的“痞子派”王朔刚刚开始在北京翠微小学读书,所以我们也无法在他的“现实生活中就只剩下随处发泄的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自以为是的狂傲、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心灵”中,找到老北京旗人的影子。同时期的叶广芩却在1968年去陕西当了护士,所以她并没有亲身体会那个疯狂年代的北京,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不单是老邻居们,就算是对那些“恶人”们也没有咬牙切齿的仇恨,轻蔑中还略带有一丝淡淡的同情;就算是多年后重返故里,面对侄孙辈贪得无厌、数典忘祖的嘴脸,依然泰然处之。但是我相信,就算是作者在北京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她也一定还会是这样,气质与幽默共存。而这,正是老北京文化的核,一种融合了前清时旧贵族与新时代北京精神的核儿,一个在现在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了的核儿。

  正所谓“你看见的世界,就是你的样子” ,叶广芩女士就是这样把她自己的样子,她心中的那个平静的、不急不躁甚至有些慵懒的北京呈现到万千读者眼前。而这样的北京也反过来影响了作者,使她的作品平淡中透露着真情。我们从叶广芩的作品中,看到了轻松中有着繁华落尽的悲凉,欢乐中却又令人感慨万千的北京。但不管如何,北京就在那儿,沉沦也好辉煌也罢,她依然还在那儿,静静地用自己独有的品性,在这矫揉造作的年代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