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从简心散文集《被绑架的河流》谈起
栏目:视线
作者:缪俊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读了江西赣州作家简心的散文集《被绑架的河流》 ,我很高兴,我的家乡又多了一位有潜力的优秀散文作家。据我所知,这部散文集编成于几年前。近年,作者又写了一些新作。经过篇目调整,这部集子就显得更充实更有分量了。

  散文是一个难以讲清楚的话题。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难以界定。中国古代的文论家把这类“入道见志”的文章称为“诸子” 。诸子百家,文史哲经,其文章统称为“诸子” ,犹今日之称为散文者也。可见古人把散文一族归入“诸子” ,并非妄言。今人之对散文,又有新解。凡作者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哲思、感叹、描述,纵横之说,探奥之论,均以散文观之。还有什么大散文小散文、文化散文、政论散文、生态散文、心态散文等等。如此看来,只要有深邃奇谲之思,博雅广达之论,深切蕴藉之情,汪洋恣肆之美者,即写出真实事物之状,表达作者真挚之情,又有韵味情致,文字优美流畅者即被称之为散文佳品。

  如何写出好散文?首先是讲究构思。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说过: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 ( 《文心雕龙·神思》 )刘勰的话说得非常精到,值得我们后学者细细品味。

  我读了《被绑架的河流》 ,深觉作者在散文写作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不仅写得真实,也很有情致韵味,在散文写作的道路上又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部《被绑架的河流》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文景观的追寻与反思;二是对客家民系往事和故乡亲人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回望;三是对文友之间友情和文情的忆念。

  在这三类作品中,我最欣赏的是第二类,即对客家民系往事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回望。作者出身于赣南客家聚居地的一个古老村落。往事悠悠,没齿难忘。作者在《寒露籽,霜降籽》 《木柴上的花朵》 《洗澡》 《一坛乡情煨酒》 《作土》 《桐油树下的日子》 《山窝里的耳朵》等作品中,无论是对古老浓醇的客家民俗的真实描写,还是对亲人们——父亲、母亲、邻里太婆、七姑八姨的叙说,场面是如此真实,感情是如此真挚,读之无不令人动情。尤其是那篇《三色爱》,通过对“金银花” “红绸带” “黄水酒”的描写,作者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写得入心入肺。正如文章最后所说: “我忽然对自己十分懊恼,很多爱,封在坛中,如酒娘,看不见,等到有一天察觉了,它们已落成一堆堆雪,那雪浮在头顶,化了,成酒糟,叫着老。 ”语言质朴醇厚,情感动人心弦。

  《被绑架的河流》还有一类作品,是作家对于江西著名人文景观的描述与反思。集子里的《赣南血型》 《孤郁的楼台》 《赣水深处》 《崇义假日》 《秋色满西江》 《硝香飘过的土地》 《饮一村秋色》 《回望中原》 《性灵之谷》等,写得很有“风骨” ,是值得一读的篇什。在作者的笔下,历史文化名城赣州人文血脉的历史演变;充满文化意蕴和历史沧桑的亭台楼阁;残留着古代客家人为之奋斗创业痕迹的古村落,以及那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的梅关古道,都写得有相当深度。作者在追怀往事的同时,寄托着历史遗存带来的文化思考,颇有历史的韵味。

  有人说,文化散文最好写,无非是抄录一段历史资料,作者借此发一些浩汉,如此而已。此言差矣。其实文化散文是最不好写的。对历史故事陈述太多,则容易形成“掉书袋” ;对历史文化与现实结合发些感慨,又容易落入概念化、庸俗化。

  我国古代,文化散文写得好的作家很多,可以举出一大批作家美文的例子。杨衒之于东魏武定年间行役(出差)经过洛阳,看到永熙之乱后,洛阳城郭残破、寺庙尽毁,回顾当年盛况,感慨万千,便写了《洛阳伽蓝记》 。此文主要记叙著名佛寺的历史和建筑,兼及宫殿、官府、宅第、园林、塔像、桥梁等变迁。作者圆熟的技巧,秀丽的文笔,使这篇散文具有历史学术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今某些被称为“文化散文经典”的作品,只写了自己出游某国某地文化景点的经历,发点如此这般的感叹。江西的作者应该写出更多优美的散文,也许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责任。回顾历史,江西同“散文”有不解之缘。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江西官员们仍然用王勃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广告词,足见散文影响之深远。江西有着一以贯之的优秀散文传统。陶渊明的辞赋类散文、传记类散文、赞疏类散文都值得称赞。欧阳修的政论文、文史散文、序跋类散文、墓志碑文,都是散文中之优美篇章。曾巩的散文或叙事以明理,或咏物以言志,或写景以抒怀,都给人以深邃的启迪。此外还有曾在赣州宁都翠微峰避难的明末文士魏禧,与当时河南的侯方域并称为“北侯南魏” 。这些江西散文大家的经验,也是很值得文人,特别是江西散文作家们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