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孤独
栏目:视线
作者:崔莹玺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海平的散文集《一抹烟绿染春柳》使我首先想到,散文的兴盛实在超越了它以前的时代。无论题材的广泛,内容的丰富,情怀的多样,思想的幽远,作者的繁多,都给人以目不暇接之势。

  阅读欣赏一位作家的散文,最好能多读几篇,读他一本或几本散文集,方大体看出他观察事物的方法,评品客观的态度,自我融入社会的程度等等。好的作家笔下无禁区,可以撒豆成兵,可以集腋成裘,可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许许多多平凡琐细熟视无睹的事物、人物、事件、瞬间所感,一经成文则让人眼前发亮甚或怦然心动。在高海平的笔下,人是普通的人,有妈妈、老师、小时候的玩伴、同事,也有街边的路人。写的那些事也是平常的事,童年的记忆,家乡的风俗,怎么吃饭,怎么过节,工作中的小插曲,随遇与偶见。自然景观也还是那么几种,爬山、游园、访亲会友、梨花、杏花、杨树、柳树之类。就是这些,被他写成文章,顿时有了不一样的光彩或生命,生动而鲜活,温馨而浪漫,多情且多姿,这些首先证实了高海平的文字功夫。他的文字平白、质朴、浅显,口语化味道很浓。如果说描写自然物的文字上略有铺排渲染,那更多的写人叙事主要用白描展示。即便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他笔下的事件错落有趣,他触及到的景物摇曳多姿。或让人击节叹赏,或引人会心一笑。

  《一抹烟绿染春柳》 ,叙事平常然而情感饱满。其中记忆童年和故乡的部分蕴藉着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的眷恋。饼子、年馍、热炕头,那个场景,那种滋味,永久也不会释怀。这些记忆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头,源头汹涌方有后来的大江奔流。高海平也是一个含着微笑看生活的人。山区山村,特定的年代,贫困与窘迫,在他记忆中却是贫而不困,忧而不伤。犹如山间的野草闲花,虽然没有意外的眷顾,但依然故我,坚韧和顽强。我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读文章即是读作者,写自然也是写内心。 《一抹烟绿染春柳》所叙繁多,诸般繁杂,作者的人格与性情却一脉相承。海平是一个自傲与自尊的人,也是一个敏感而细腻的人。他叙述回到老家父母各自准备的饭食,同样的吃食味道却略有不同。写的是父亲的欣慰中难免粗疏,而母亲的喜悦中更加地贴心。他以平静的笔触诉说自己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时远赴千里拜访身处高位的老师,没有预想中师道的威压和长幼间的冷漠,老师持之以礼,待之以宾。平静的语气更加烘托他不平静的内心。他回忆与一位成名作家的交往。大作家在文学青年面前没有矜持,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颐指气使。一切都那么自然不拘,坦诚热情。内心的细腻才会有观察的细致,观察的细致才会有叙写的细微。这些犹如一只灵巧的手,轻轻抚动着作者那颗自尊而敏感的心弦。写得动情,才能读得动心。所谓作家的文化人格,叙事的艺术和文章的美感,大抵从中而来,不断增添着文集的分量。

  高海平的散文中,特别引我关注的,是诸如《雨天的街》《孤独的浪漫》一类。它们寄托着作者思想的个性和深度。从大山中浸润着亲情友情民俗风情一路走来,视野渐阔,阅历渐丰,思考也向广处和深度拓展。故乡的温馨,城市的喧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些被他写得生机勃发、趣味盎然、绚烂多姿,给人以风生潮起扬帆远渡的气概。然而将归何处!在《废园》中,一处暂时被废弃的园子被作者写成了“绝妙之处” 。然而这废园随时可能会被发现而用起来, “绝妙之处”则不可再。这是一种彷徨的感觉。《红杏枝头夏意闹》真是好文。作者点出一个学校对面有一个果园,大多的桃树中一株杏树赫然而立。然后描写夏天的杏树的风采。忽然笔锋一转讨论无论杏花、杏果都当不得一个“红”字,“红杏枝头春意闹”却成了名句。再回头写“真正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无奈地嗟叹,“美好事物的结局大抵如此” 。最后点出,“红杏没有了,我心里反倒释然了,散步也就复归散步了。 ”苍凉而不失轻柔的笔调简直荡气回肠。 《一个人的黄昏》中叙述一个老人和几只流浪猫的交往,落笔风平浪静,读着惊心动魄,让人情何以堪!寓意久远,用笔很深。

  武林高手也好,文人墨客也好,寂寞与孤独,无助和无奈,是境界到了才有的心境。《一抹烟绿染春柳》 ,写故乡,写民俗,写都市,写人性,写自然也写作者的思考,如歌如吟,平常事中见性情,人生途中显哲理,殊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