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太行新愚公”立传,做“李保国式”写作者
栏目: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何瑞涓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了‘农民’ ,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 。 ” ——说这句话的,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李保国,也是报告文学《大山教授》 (李春雷著) 、 《幸福播撒太行山》(贾兴安、高玉昆著)两书的主人公。7月19日,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为‘太行新愚公’立传: 《大山教授》 《幸福播撒太行山》研讨会”在京召开,李敬泽、张胜友、李炳银、王力平、黄传会、董保存、王宏甲、蒋巍、梁鸿鹰、彭程、刘琼、杨晓升、李朝全等众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对两书的艺术特征、思想内容及时代意义作出总结,并分析当下报告文学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创作方向。

  李保国将一生献给了太行山区。从1983年起, 30多年间,他扎根太行山区,因地制宜创新板栗、苹果、核桃、红树莓栽培等技术体系,手把手教给村民技术,身体力行带领老百姓科技脱贫,一年里200多天都工作在农村,风餐露宿,衣服无数次被树枝剐破,胡子干脆拿大剪刀像修剪果树一样剪。他说:我就是农民!我看到山区人民过苦日子,心里难受。他对农民兄弟说:你只要听我的,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他实践了自己的承诺。30多年来,荒山秃岭尽绿,140万亩穷山变成花果山, 9万多农民群众被培训为“技术把式” ,山区增收28 . 5亿元。然而,积劳成疾, 4月10日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58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其中指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

  “学习李保国,在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指出,李保国的事迹就是“两学一做”活动活生生的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反复强调“不忘初心” ,何为初心?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心。李保国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他是怎样怀着一颗初心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李敬泽强调,李春雷、贾兴安、高玉昆为“太行新愚公”立传,写作本身就是为人民立传,高度关注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度关注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所涌现出的新人,这种创作态度与精神,是报告文学界最宝贵的传统。

  而今,李保国是人们学习的楷模,是英雄。对于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如何把握好英雄史观的问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王力平指出,扶贫其实不是一两个专家或者上级领导机关派一个工作组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可以脱贫。“理论上我们都认可人民创造历史,但在写作时常常会把这件事忘掉,我们愿意让群众成为英雄的背景,烘托英雄的高大。 ”王力平分析道,这两本报告文学对李保国独特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以岗底村为例,岗底村村民先用两个月时间修了路,再去请李保国,而李保国不是以高高在上俯视农民的身份、角色、立场和情感出现的,他自己把自己当作农民,这个细节写出了在太行山脱贫过程中,知识分子其实是和农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不单单靠一个教授的力量脱贫,这是一个亮点。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一语道出众人心声:李保国不仅是科技专家的榜样,也是作家的榜样。他表示,现在很多作家写农村,写农民,但他们根本不了解农村,不懂农民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幅员辽阔,状况复杂,写作不能简单地以点带面,作家应该向李保国那样,真正地深入到生活中去,真正和农民交朋友,才能写出生活原本的东西。正如曾有人说过的,农民里也有刁民,有顽固的人,但农民里纯洁的、干净的、明亮的东西很多,作家应该用心感受,而不是高高在上,如果像书中一些所谓专家那样,连核桃树苗和香椿树苗都分不清楚,还搞什么科研、搞什么创作呢?

  与会专家纷纷发言,一致肯定了《大山教授》 《幸福播撒太行山》两书的成功,表达了在文学创作中要发扬李保国一样的“太行新愚公”精神。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说,愚公移山的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顽强、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奋斗的精神,今天研讨李保国的故事,就是研讨一种精神,探究“新愚公精神”在今天的鲜活内涵,探讨知识分子如何通过不忘初心,通过知行合一,达到兼济天下,与社会、时代和人民建立起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