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是磨出来的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滑稽戏《探亲公寓》剧照

  夏夜,梅兰芳大剧院,离演出还有近半小时,观众陆续进场,白色的舞台天幕背后暗暗的,借着从观众席透进的丝丝微光,依稀可见一个人静坐在天幕后窄小逼仄的过道中,似乎是在闭目养神,又似乎是在注目舞美已就绪,道具已置好,只待演员走进去激活一切的舞台,手边,是一杯清茶……6月15日,由苏州市滑稽剧团(简称苏滑)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滑稽戏《探亲公寓》作为江苏优秀现代戏市场推广演出的压卷之作,同时作为首部接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中期考核的作品在京上演。演出开始前,当记者在舞台上找到领衔主演、滑稽界第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 、两度“文华表演奖”得主张克勤时,深感眼前这一幕是那么富有隐喻和象征意味——我们期待和享受的舞台上的精彩,不正是依托于幕布背后那些静默做自己的守候者吗?即便走近他们,或许也很难阅透言尽。

  “戏剧对于戏剧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宗教。 ”

  大幕开启,已是第二次与北京观众见面的《探亲公寓》搞笑依旧,感动依旧。从几对夫妻合租房里溜出来夜宿闲置拆迁房的一对打工夫妻突遭盘查,一场如何处置“野鸳鸯”的闹剧,触发了埋在春来客栈老板阿德和老板娘阿德嫂心底的隐痛, 40年前同为知青下放农村遭遇类似经历并造成终生不育。如今面对眼前这对天涯同命鸟,感同身受的阿德嫂笃志要为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农民工夫妻安一张床,圆一个梦,毅然将春来客栈改成向农民工优惠甚至免费开放的探亲公寓。该剧没有囿于“底层书写”惯常的苦难叙事,而是通过50后知青与80后农民工两代人城乡错位人生轨迹的戏剧性转换,以物质欲望、情感坚守、责任担当、感恩奉献的相互博弈,叩响观众心门,掀起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大背景,揭开时代、社会、人性的多重拷问。

  作为苏滑在“十二五”期间倾力打造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该剧首演至今两年已累计在全国巡演116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江苏省“文华大奖” 、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高规格奖项。正因这样不俗的成绩,今年3月29日,该剧从首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81台大型舞台剧和作品集中脱颖而出,正式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滚动资助立项,成为江苏唯一入选该项目的舞台艺术作品,也是同批获准立项的8台剧目中唯一一部原创现实题材作品。藉此, 《探亲公寓》踏上了从“高原”攀向“高峰”的新起点。

  “ 《探亲公寓》能否成为精品,关键在于主人公阿德嫂的真实性、可信性、感人性。阿德嫂不能对公寓赔钱无动于衷……剧中提出了太多的社会问题,反而使结尾空泛。要大胆地发挥滑稽戏的本体特征:幽默,夸张,洒脱,亲民。 ”“语言、趣味需要适时更新,以保持与现时观众的互动共鸣。阿德年轻时被‘惊吓’的屈辱前史这个‘包袱’抖落得太早,以致减弱了全剧的戏剧悬念。 ” ……4月20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罗怀臻、欧阳逸冰等十几位专家对该剧创作深入研讨,直指问题,毫不留情,并将对该剧修改提高的具体意见亲笔落在纸面上。于是, 50多天后,北京观众看到了这版从修改剧情、斟酌唱段、完善舞美,到提升音乐、更新服装、添置道具后不一样的《探亲公寓》 。

  “与电影电视不同,舞台剧是一个永远存活在舞台上的艺术,永远有修改、提高的空间,这就是这门艺术的美妙之处。 ”此前曾为苏滑执导经典作品《顾家姆妈》的著名导演熊源伟坦言,该剧从首演至今已经修改20多稿,“做任何一部作品都应该想做成精品,都要精益求精,这是我的底线,也是对艺术应有的敬畏之心,但现在往往缺少这种东西。戏剧对于戏剧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宗教。只有这样,才能做好。 ”

  “滑稽戏演员一定是一支笔,不能靠死本子。 ”

  “改到现在的程度,情节更顺畅,人物更丰满,全剧更完整,更接地气了,戏剧性和抒情性进一步融合了……”此次演出结束后连夜开展的新一轮专家评审及研讨中,仲呈祥、姚欣、欧阳逸冰、李春喜、黎继德、李法曾、姜涛、杨立新等专家对该剧的此番修改颇为肯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该剧揭示了城镇化历史进程中要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尤其是此次修改到最后最好的一点是,没有把城镇化简单化,比如提出与“海归”相对应的“城归”的可能。优秀的创作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很多问题不能绝对化,要走出惯常的受制于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要把生活,把改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整体,用一种执其两端,关注中间,兼容整合,全面辩证的和谐思维来塑造形象,这就会更接近生活的真实,也更感人。同时,该剧也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滑稽戏的独特审美优势,为农民工立言,传递正能量。一众专家提出的进一步改进意见也为该剧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新的可能。

  能获得专家一致肯定,看来主创们的努力没有打偏。熊源伟透露,此次修改在对上一轮专家意见综合消化吸收基础上做了充分调整,使作品更落地。“无论在滑稽戏的形式上,还是作品的人文关怀上都有提升。一方面不能丢掉滑稽戏这一特殊剧种的本体特色并与时俱进,滑稽戏一定要‘噱’ ,这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过去滑稽戏主要是一些小市民化的故事和情感,怎么能在喜剧和笑的样式里,放进一些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凸显戏剧背后的人文价值是关键。 ”

  该剧领衔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大奖” 、三度“文华表演奖”得主顾芗告诉记者, 2013年该剧创作之初她对自己塑造的阿德嫂不甚满意,原因正如此前专家质疑的,对人物可信度心存怀疑,“她太有善心,太有爱心了,连我自己都不太相信社会上有这种人。但是通过这几年的认识和揣摩,不断理解和接近了阿德嫂这份善良。社会进步到今天,人们却往往丧失了一种爱,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把它拽回来,找回灵魂深处最可贵的东西。 ”从不信到坚信,心灵洗礼的过程也是顾芗逐步活化角色的过程。“这次的表演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感觉,阿德嫂不再是那种居高临下施善者的基调,而是一个有同情心,外表坚强内心依然柔弱的普通女人,更真实,更可信,更有人味了。 ”

  “滑稽戏演员一定要常演常新,不能靠死本子,而且滑稽戏演员一定是一支笔,因为要不断改动,要让戏更好看,比如很多噱头是跟着潮流的。 ”张克勤告诉记者,此次改动他扮演的阿德的行为逻辑更合理更感人,尤其是最后一场的焦距对得更准了,更重要的是,整个戏被挑松了,即滑稽戏表演成分和元素增加了,更靠近滑稽戏的本体了,在滑稽戏的表演中又进了一步。

  “有苏滑精神才会有苏滑现象。 ”

  同批获准立项的8台剧目中,第一个开研讨会,第一个修改后上台演出,并在征求群众意见方面探索了新经验,这样的行动力和诚意让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殊为赞赏和感动。这,或许也正是早为人们所称道的“苏滑现象”的另一种延续。

  苏滑副团长林琳介绍,始建于1950年的苏滑是目前江苏全省唯一的“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州滑稽戏的保护传承责任单位。而诞生至今百余年历史的滑稽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地方戏剧种。60多年来,几代苏滑人抓住滑稽戏擅长展现时代风貌、反映市井民生的特点,始终坚持原创,坚持现实题材创作,尤其是近20年来不断繁荣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生产演出,走出了一条“剧目精品化、剧团品牌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上世纪60年代《满意不满意》 、 80年代的《小小得月楼》到90年代后的《一二三,起步走》 《青春跑道》 《顾家姆妈》等,一批精品原创剧目多次斩获国内舞台艺术最高奖项。其中《一二三,起步走》累计巡演5530余场,并被全国10多个剧种的近百家院团移植上演近30000场; 《青春跑道》累计巡演2870余场,并被山西、辽宁等地院团移植演出4000多场。这样的努力,让滑稽戏这个发轫于一隅的地方戏剧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实践中成长为广受各地院线欢迎、深得新老观众喜爱的文化品牌,也成为全国观众了解江苏文化的窗口。

  “紧抓剧目、勇攀高峰、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有这样的苏滑精神才会有苏滑现象。 ”曾于1998年到2015年任苏滑17年团长,一路见证苏滑成长与辉煌的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春宏如是说。他尤其称道的是作为苏滑传统的磨戏改戏精神。“从4月20日研讨会以来的两个月中,苏滑人边演出边修改,一天没有休息过。戏是磨出来的。一年出一个精品是不可能的,一台戏从搬上舞台到成为精品一般要三到五年,一出戏修改上几十稿上百稿很正常。打造剧目和打磨剧目差距很大,前者是做起来,后者是要立得住,传得下。改戏打磨过程虽然很艰难很痛苦,但是苏滑人乐于享受这种艰难。正是这种勇于向上的韧劲和精神,这支精干队伍才能一直向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