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也应关注“供给侧”
栏目:治国理政新实践学习体会
作者:眉间尺  来源:中国艺术报

  “供给侧”改革,是近期常见诸报端的一个热词。这个概念虽然针对经济领域而提,是指导深化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理念,但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它又富含哲学意味,具有方法论意义和“跨界”的潜质,对人们思考其他领域的改革发展也能提供一些启迪。

  借用这个概念观照文艺,可以发现,文艺的“供给侧”也值得关注。在当代社会,文艺已经深深嵌入到社会体制之中,从传统文人修养身心的个人“雅好” 、友朋之间的唱和酬答转变为一种公共审美生活甚至工业方式。今天,当我们谈论文艺的时候,指的往往不仅是一幅画、一部剧、一首歌或一部小说,而是从生产创作到营销推广再到欣赏消费的完整链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和近年来网络化浪潮的冲击下,文艺的这一当代转型愈发彻底,也更加深刻。恩格斯曾说,历史是“平行四边形”的力互相作用之结果,而非哪个意志所决定。借用这一生动的思想观照文艺,也可以说,文艺不仅是创作者独自意志的体现,而是文艺链各要素之间互相支撑、补充、约束乃至抵消诸力之“平行四边形”的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更加明晰。

  文艺的“供给侧” ,主要是指文艺链中的作品创作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应该说,强调作品在文艺链中的“根本”意义,倡导文艺工作者将作品视为“立身之本” ,正是对文艺“供给侧”提出的要求。换言之,如果说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那么当下改革的着力点和重点应在“供给侧” 。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发展也在于创新。文艺在“供给侧”发力,首当其冲也应是锐意创新。当下的文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比如,互联网+带来的“弹幕电影”“网络剧”“纯网综艺”等,社会群体变化伴生的“打工诗歌”“新工人音乐”等,融资模式创新催生的“文艺众筹”等等,如同刚出生的婴孩总是皱皱巴巴,这些新事物今天或许还比较粗糙,但假以时日,艺术的精品以及孕育精品的机制,却很有可能产生于其中。

  每一种勃兴的新文艺样态或因素背后,都站立着一个或数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文艺人群。而一切改革,说到底都要落脚到人,文艺也不例外。因此,文艺创新不仅要探求新的题材体裁、形态业态、渠道平台,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文艺样态中发现、关注和培养新的文艺人才。这又要求文艺行业的组织方式、管理结构,文艺人才的集聚方式以及文艺资源的分配方式作出系统改革,使优质资源流向优秀人才的管道更加畅通,优秀作品搭载优质渠道的方式更加便捷,从而使优质的资源以最有效的手段转化为文艺精品,并以最具影响力的方式得到广泛传播和欣赏。当下,尤应关注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以及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为他们提供组织纽带、政策保障、技能培训和创作扶持,从而为文艺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为文艺“供给侧”增添新的力量。

  非吐故无以纳新。文艺的“供给侧”改革,必然会挤压掉一些制造虚假红火场面的“泡沫” 。比如,花巨资拍出的“雷剧”“烂片” ,耗费大量文艺资源,自娱自乐的“老调重弹”“西调中弹” ,在“政绩”或“利益”指挥棒下制造出的应“奖”之作、应“展”之作,以及所谓“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等现象。这些泡沫看似五彩斑斓,内里却包裹着浮躁的心灵、趋利的念头,体现了原创能力的匮乏与匠人精神的失落。泡沫堆得越高,与艺术本真离得越远。疗治这股浮躁带来的虚火,固然要靠文艺体制变革和组织创新,但不能忘记,文艺评论是一帖必不可少的解毒剂,敢于批评的评论正是刺破浮躁泡沫的思想尖针。

  如同文艺已经社会化一样,随着社会走向开明,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艺术审美经验不断积累,文艺评论者的行列不断拓宽。文艺评论正在从“身份”变为“素养” 。换言之,在当今社会,限制人们开展文艺评论的唯一因素是其审美素养。今日之文艺评论不是个人观感式的自说自话,也不应是“代圣人立言”式的一纸判决,而是一种源于专业、发乎理性的话语力量,是在美学、艺术学以及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滋养下,对艺术所作出的学术关怀。

  而在大力倡导文艺走进生活的今天,文艺鉴赏知识的大众普及和文艺精品的深刻赏析同样重要,真正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评论,必然建立在敏锐地捕捉甚至引导时代普遍审美的基础之上。因此,文艺评论理应在艺术之美的传递中起到纽带作用,为民众搭建走近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思想台阶,进而丰富民众的文艺经验,提高民众开展文艺创作、扮美日常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唯其如此,文艺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才能在更高的品位上达成新的动态平衡。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