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的时代指针
栏目: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笔谈
作者:王丹彦  来源:中国艺术报

  72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今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这既是文艺创作的永恒法则,更是文艺评论的时代指针。

  创作与评论从来都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但当前文艺评论的发展水平与状况相对于文艺创作的蓬勃发展与迫切需要而言是不相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振聋发聩,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艺评论必须以坚定的“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性标准和艺术性标准的统一。面对亿万人民正在进行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面对广大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向人民学习” ,把“人民是艺术欣赏的主体,是作品的最终评判者,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需要切实保障”奉为圭臬,引导创作者用更高、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的审美创意传达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意愿,讴歌人民的精神风貌,激励创作者脚踩坚实的大地、注目沸腾的生活,勇于到生活的矿藏中去发现、提炼和创造美;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鼓励作品探究时代人物的精神内核,反映社会脉搏,提供心灵抚慰,引领人生感悟,诠释时代精神的真谛。评论者只有把“是否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评判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才有可能让广大创作者真正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与价值取向,进而诞生出为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真心满意和真情欢迎的精品力作。

  文艺评论必须以自觉的“理性定力” ,坚持抵制低俗的底线意识。当下,资本绑架、市场诱惑、友情褒扬、红包评论,正在让文艺评论面临着信任危机,更容易让文艺创造产生方向迷失。无论何时,商业利益代替艺术标准,就无法出力作、出经典、出人才,文艺评论绝不能在喧嚣中滑向无底线、无自律、无良知的市场泥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刺激不等于精神快乐。 ”这些话鞭辟入里地指明了当下文艺生态中的问题。文艺评论要坚持公信力、正能量,就必须讲实话、用实功,不让评论声音掺杂进铜臭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论之根基,旗帜鲜明地坚持评判底线。通俗不等于媚俗、低俗,满足并不是一味地、无度地、不加选择地俯就市场,否则将给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造成污染。因此,文艺评论之声既要用专业的研析深入作品之内,又应能够以宏观的眼光跳出作品之外,站在文化生态健康与时代风尚引领的高度给予负责任的评价,敏锐洞察作品价值观念的失衡、失范,最终要让那些以表现立体人性为借口的原始欲望展示、以博取高收视率为目标的单纯感官刺激、以追逐经济收益为唯一诉求的明星至上与技术至上完全失去市场。

  文艺评论必须以鲜明的“时代意识” ,对文艺创作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挥评价和引导功能。与时俱进、贴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对文艺创作的发展走向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排行榜、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并不等同于社会效果,它不能也不应该成为衡量作品成败高低的最主要标准,更不能成为批评标准的“十字架” 。简单地以市场份额高低论英雄就从根本上抹杀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背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适应时代、适应国情、适应社会的一种评价标准,比如从愉悦程度、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启迪程度等多个角度建立全方位、科学化、实用性的作品评价体系,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既不让评论失语缺位,又不使其失当越界;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标准” ;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这两个舆论场之间,拓展文艺评论的有效传播,积极占领评论发声的制高点。以之鼓励那些既从中华文脉中汲取精粹又追求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既面向世界吸收优秀人类文化成果又自主打造民族原创品牌、既满足观众多层面心理诉求又引领百姓价值追求与审美品位、既倾情贴近真实生活又倾力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好作品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