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栏目:观察
作者:郑榕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艺术创作与表演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怎样的艺术才能打动观众?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曾主演《雷雨》 《茶馆》等一系列经典话剧,塑造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角色,作为北京人艺的第一代元老,随着时间流转,他也将数十年来的表演体悟逐渐升华为艺术理论,深入浅出,这对话剧、电影、电视、戏曲等各艺术门类的青年艺术家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编  者

  老先生随文寄来他珍藏的张火丁演出海报及照片一幅,照片背面写有“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晚会,在与朱琳表演《雷雨》中相认片段,朱琳饰鲁侍萍,郑榕饰周朴园。摄影:梁钢” 。

  ◎以情感人,才能以理喻人,这便是戏剧的潜移默化……人,是戏剧的核心。

  ◎要在戏剧舞台上进入忘我的“真情流露”却也不难,唯一的途径便是:“杜绝私欲” 。只有不把艺术当作追求利禄的手段,才有可能超越一己之利害;只有坚持学,产生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把所观的“理念”传达给观众。而“美”正是寓于“理念”之中的。

张火丁的表演,郑榕认为是植根于艺术的坚定不移的好范例之一

    最是远帆明灭处,

    令人入悟十分多。

  ——引自石涛画集

  人、性格、人情,是表演艺术中不可少的。 《雷雨》中的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怀念他初恋死去的丫鬟,这天突然又出现在他的面前……这是多么动人的戏啊!抽掉具体的人性,抽掉了情,这场戏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人性是沟通观众和台上演员的桥梁,人性的体现和性格的矛盾最能引起观众情感的震动。抽象的大喊大叫、跳出人物的口号说教、概念的象征比喻、诡异的声光刺激……都代替不了有血有肉的人性。当一个“熟识的陌生人”在舞台上出现时,观众的心灵便会受到震撼,从而引起对人生的若干联想……

  以情感人,才能以理喻人,这便是戏剧的潜移默化……人,是戏剧的核心。

  人艺的《雷雨》自1954年开排,我演的周朴园被列为“反面一号” 。因为怕犯“人性论”错误,时刻不忘揭露反动阶级的本质。在第一幕中,“喝药”一场是表现封建专制的最好时机,我不顾台词内容,拼命表演情绪……台下咳声不断,无动于衷……

  “文革”过后,极“左”思潮有所减弱,加上苏联专家传授了“形体动作方法” ,演员上场后要按照“形体动作方法”表演,要按照“行动贯穿线”行事。我把第一幕的上场任务定为:“回家团聚” 。按照台词应是关照蘩漪的病情,看到她不肯喝药,心想:“怕是又犯病了! ”这时冲儿突然冲了上来,说:“爸,妈不愿意,您何必勉强呢? ”我回头发现他顶撞的目光,突然意识到:“对病人的姑息不能影响到孩子的任性,今天一定要蘩漪把药喝下去! ”这个愿望是在交流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想到表演,但是下边讲话的分量却增加了……

  随后的进展不大,二幕“相认”的戏基本没变, 1984年我退休了。

  1997年纪念曹禺院长逝世一周年。剧院决定公演6场《雷雨》 ,让朱琳和我演3场。我想这是最后改正的机会了。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对照以前录像,重点解决了“真听、真看”的交流问题。这年我73岁。

  演出第一天,当我在二幕“相认”一场说:“侍萍? !是你……”时,声调低了下来,头脑中突然闪现出童年初恋的“情绪记忆” ,产生了“一刹那”的真情……台下寂静无声,闭幕后掌声雷动……

  此后连续加演,到1998年共演了19场,最后中央领导也来看了演出。

  舞台上出现的“一刹真情” ,时间不长,却救活了周朴园。在演出将近四百场后,终于获得成功了!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诗人的‘境界’ ,往往能揭开世界人生的幻迷的帷幕,而直指其本性——人生理念的奥秘所在…… ‘客体’的美足以吸引主体,使之一刹脱除个人意欲的奴役而进入‘自由状态’ 。此际脑的活动获得了‘净化’或‘强化’ ,其程度足以产生一个突然的高潮,到达审美领悟。 ”

  王氏深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仿佛出自‘本能’ ,从这里产生的种种意境才能取得最‘自然’ 、最‘真’ 、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效果……”这须具备内外两种条件:

  一、摆脱个人意欲的奴役而进入自由状态。

  二、脑的活动获得“净化” ,产生一个突然的高潮。

  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充满了罪恶,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其根源就在一个“欲”字。各主张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便是“正义” 。更进而以他人之快乐为自己之快乐,他人之苦痛为自己之苦痛,便是“博爱” ,而“博爱”之实现则在于“绝欲” !受“生活之欲”的驱使,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竞争乃至敌对的关系,这是人类最惨的悲剧。可见“绝欲”是一件于人于己都极为有利的事。

  我从中悟到的是:要在戏剧舞台上进入忘我的“真情流露”却也不难,唯一的途径便是:“杜绝私欲” 。只有不把艺术当作追求利禄的手段,才有可能超越一己之利害;只有坚持学,产生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把所观的“理念”传达给观众。而“美”正是寓于“理念”之中的。

  近年来我从民族戏曲的表演中见到不少“植根于艺术的坚定不移”的好范例:

  被观众誉为“演谁是谁”的程派青衣张火丁,在《白蛇传》中从“我家就在红楼上”的风姿绰约,到“才知道人世间有这般滋味”的宛转含羞,再到“看断桥桥未断却寸断了愁肠”的爱恨交加,再到戟指责问许仙:“冤家……”才要搀扶又撒了手,转身扭项一抛水袖……真个是万般风情,令人目眩神移、回味无穷……

  她的真情流露多在唱、做之外,属于“思想后景”支持下的“下意识”动作,没有做作感,这在京剧表演中是极为难得的。

  王国维称《红楼梦》属“第三种悲剧” ,“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情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

  越剧名演员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把上文所述的各种复杂矛盾都表现出来了,而不是只限于表现个人的悲怨。 《焚稿》一场,就在观众面前展示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才女” ,她扮演的林黛玉,不说空前也堪称是“绝后”的了!

  苏昆的王芳在《长生殿》中扮演杨玉环,其《追冥》一场,除脚下飘忽行进外,上身僵直不动,却将玉环哀怨之情表现得深邃动人,令人叹为观止……观众赞誉她为“书卷丽人” ,可见其书卷气感人之深。

  2011年昆曲进入大学校园,轰动一时。我看到上海青年昆剧演员张军、沈昳丽演出《牡丹亭》的一段录像,把一段“人鬼情”表现得“如痴如醉、淋漓尽致” 。大大激发了观众对青春时代的美妙畅想……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着大量“人性” 、“真情”的表现,千百年来起着感化人心、移风易俗的作用。到今天仍有一批献身民族艺术的耕耘者在,传统戏曲不愁没有发展的明天,他们永远是我的老师!

    作者介绍

  郑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郑榕自1943年开始戏剧工作以来,先后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如《胆剑篇》中的伍子胥、 《武则天》中的裴炎、 《明朗的天》中的赵树德、 《耶戈尔·布雷乔夫》中的耶戈尔·布雷乔夫, 《丹心谱》中的方凌轩等。特别是在北京人艺保留剧目《茶馆》和《雷雨》当中饰演的常四爷和周朴园形象,堪称话剧舞台上人物塑造的经典。郑榕在舞台实践不断丰富的同时,还写了不少表演方面的研究论文。如《 〈茶馆〉的艺术感染力》 《焦菊隐导演艺术点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