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实类影片中的表演与角色塑造
作者:高敬瑜  来源:中国艺术报

  拍摄非现实类电影时,演员的表演很多时候不是在实景中与真实的对象交流,而是在单调的“蓝幕”环境中进行着无实物表演、无对象交流,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画皮》系列,在今后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必定会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中国的表演从业者应尽快掌握此类影片的表演技巧和方法,以适应拍摄对演员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拍摄中

  中国电影创作,长期以来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现实类电影成为电影题材类型的主流形态。相对而言,非现实类影片发展则较为滞后,创作模式和技巧尚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程度逐渐加强,电影创作者的类型意识也得以提升,再加上电脑科技的不断进步,类型电影已渐成规模。非现实题材电影的假定性较强,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其实,越是和常规电影不同的影片,对演员的表演能力要求越高。演员应面对新类型影片的创作特性,不断地发展表演技巧和方法,更好地完成非现实类电影独特世界中独特人物的塑造。

  与想象的对手交流,难就难在演员要演出交流的真实性,还要演出交流的互动性上。演员的无对象表演还要经得住脸部特写镜头的考验,哪怕是眼神的一丝游离,都会暴露出演员在这一瞬间没有完全相信假定。

  电脑科技的快速发展并大量运用于电影特技制作,使类型影片的影像奇观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恰恰给演员的表演增加了切实的难度,为他们的角色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此类电影拍摄时,演员的表演很多时候不是在实景中与真实的对象交流,而是在单调的“蓝幕”环境中进行着无实物表演、无对象交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这样的电影。派的饰演者苏拉·莎玛,是一个具有灵气的演员,他与想象的对象交流得真实、生动、扣人心弦,他出色地完成了不是独角戏的独角戏。

  救生小船上动物相互残杀的场面是由电影技术合成的,现场并没有真实的动物,镜头却要捕捉派目睹这个凶残场面的真实反映:起先惊恐、慌乱,猩猩击倒豺狼时派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情绪,豺狼咬死猩猩时,他表现出愤怒,老虎的突然跳出,他几乎被吓蒙……这些复杂多变的情绪,演员把握得细致、准确、到位。

  在太平洋上漂流历险的过程中,与派相伴的是一只孟加拉虎,他们经历了敌视、征服、共生的心理变化过程,表演需要在有机细腻的交流互动中完成。然而这只孟加拉虎也是由电脑后期制作出来的,拍摄现场只见苏拉·莎玛“一个人的表演” 。

  驯服老虎那场戏,可以说是无对象交流的范例。演员面对空荡的船头,要用想象力“看到”老虎的具体形象,并要具有极强的信念感相信老虎的真实存在,相信自己正处在危险之中。要想做到生动、细致的交流和准确、真实的反应,演员在心中要“看到”老虎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老虎情绪的细微变化。演员是这样表现这场戏的:他用木杆指向船头的老虎,小心翼翼地逼退它,随时提防它的反扑。老虎渐渐烦躁了,想要反击,他没有躲避,鼓足勇气大声呵斥,老虎退缩了,他乘胜追击举着木杆将老虎赶进船尾的苫布中。

  与想象的对手交流,难就难在演员要演出交流的真实性,还要演出交流的互动性。

  演员的无对象表演还要经得住脸部特写镜头的考验,哪怕是眼神的一丝游离,都会暴露出演员在这一瞬间没有完全相信假定。影片中,派与老虎的几次近距离对视,演员把握得十分准确。

  为了掌握好这一表演技能,演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将不在场的交流对象在自己心中建立起清晰的内心视像,并且这内心视像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不断变幻着的生动的交流对象。演员还要具有极强的信念感,相信内心视像的真实存在,并相信自己置身其间,生存其中。在此基础上,演员在规定情境中以本能去感知,以角色的逻辑去行动,做出令观众信服的表演。

  非现实类影片,能让电影创作者的想象力驰骋得更加辽远,更有可能营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独特世界。独特世界,必有其独特的形式、样貌,特有的运行规则,以及不同的人类生存状态……那么这个世界对人物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就成了演员进行角色创造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从规定情境中挖掘人物的特点。

  美国电影《时间规划局》 ,创造了一个“时间”与“金钱”一体的残酷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只有用时间才能生存,时间既记录了人的剩余寿命,同时又是支付日常开销的金钱。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寿命可以转移,可以储存。每个人手腕上的计时器一旦归零,生命也就立刻终止。

  贾斯汀·汀布莱饰演的角色是这个世界中贫民区的青年,每天疲于奔命,可是手腕上计时器上的数字总是所剩无几。依据以上规定情境,贾斯汀·汀布莱抓住了人物做事讲求效率、不浪费时间的特点,为他扮演的人物设计了这样的细节:男主人公意外获得了一百多年的寿命,已经成为富有、长命的人了,可是他在富人区生活依然习惯于奔跑赶路,而不是闲庭信步,依然习惯于狼吞虎咽地用餐,而不是细品滋味……

  演员在非现实类影片中进行独特世界中独特人物的塑造,不能只表现他独特的一面,更要找寻角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演出角色的真实性、生动性、丰富性,让虚构形象成为观众认同的逼真人物。

  演员在非现实类影片中进行独特世界中独特人物的塑造,不能只表现他独特的一面,更要找寻角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演出角色的真实性、生动性、丰富性,让虚构形象成为观众认同的逼真人物。

  演员无论创作什么类型的电影,无论在表演风格和技巧上做了多大的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扎实人物,创造出情感丰满、性格生动鲜活的真实人物形象才是表演的根本。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演员从行动入手,通过扎实人物的行动来实现扎实人物性格,这是符合表演创作规律的科学方法,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规定行动”表演法。

  表演艺术中所说的行动是指角色为完成既定目的而进行的语言行动、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的总称。其中心理行动是一种看不见的内在行动,往往不容易被认识和掌握。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一步细化,它由思想行动和情感两部分构成。表演方法,遵循的原则是:演员利用一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去达到“下意识”的创作。这个有意识的心理技术是指行动中能被意识控制的部分,包括语言行动、思想行动、形体行动。当然,人物的这些行动是由编剧、导演、演员共同“规定”出来的,可以统称为“规定行动” 。规定行动表演法,就是让演员通过执行角色的语言行动、思想行动和形体行动,来激发情感等天性的下意识创作。也就是说,演员通过执行规定行动,去激发情感和天性。

  确定规定行动,实际上是由演员来寻找并确定角色的思想行动线、语言行动线、形体行动线。寻找语言动机是步入角色内心的关键。角色说出这些话,其原因就是语言动机。动机是推动或停止一个行动的力量和原因。角色可能说了几句话,都源于同一个动机,那么这几句话就可划为一个动机单元。每当语言的理由改变时,就产生一个新的动机单元。

  实际上找准了语言动机,也就推衍出角色此时说这些话的内心想法。每当想法改变时,一个新的动机单元就产生了。一旦明晰了这些动机单元,演员依序将其衔接起来,就构成了角色的思想发展线,也可称为思想行动线。

  接下来,在语言行动线和思想行动线的基础上推衍出与之相对应的形体行动线。演员要替代角色设身处地于剧本提供的规定情境之中,以己度人,以演员的切身感受去推衍角色此时的切身感受,并凭着直觉用身心和想象组织出角色的外在行动。此时角色形体行动的产生,是以角色的语言和思想为索引,激发了演员的行动欲望,凭着直觉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角色的形体行动来。而正确地执行规定行动的最大效用:激发天性的下意识创造——生发情感、发挥天性。演员对规定行动表演法的掌握,必将对表演能力的提升发挥积极效用,为塑造非现实类电影世界中的独特人物夯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的十余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日趋成熟和完善,类型片的发展也必定会随着市场的需求更加细化和多样化,其中,非现实类影片已经以良好的势态崭露头角(例如《画皮》系列影片的出现,就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在今后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必定会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因而,中国的表演从业者应尽快掌握此类影片的表演技巧和方法,以适应拍摄对演员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