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 全面 务实
——《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读后
栏目:观察
作者:高小立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联日前首次发布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关注这份报告的原因是它涵盖的内容太广泛了,包括了除文学以外的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所有艺术门类,是2012年中国艺术发展的总汇。该报告由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领军中国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组织文艺界知名专家学者编写,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为该报告撰写序言。从总报告到分类报告,该书分别以展示最新成果、透视艺术现象、分析存在问题、把握发展规律、彰显文化价值、促进文艺繁荣五个方面为宗旨对2012年度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梳理,实现了实践性与理论性、学术性与指导性的对接。

  拿到这部报告时,一个惊讶是,就只是这么一本吗,一个艺术发展的总体报告再加上10个艺术领域的分类报告,四百多页能装得下吗?现在到书店看看,随便一部书都分上下册或上中下卷,似乎好几册合为一套的书才会显得厚重,尤其是这样的报告,要呈现全面、翔实、厚重的成果,摞起来还不得好几本?但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却是一部凝练而不失全面的年度报告。文字简练,内容翔实,既谈成绩,也总结经验,最可贵的是绝不回避问题。该报告极具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

  看过这部报告后,一个感受是,这是一部务实的报告,对艺术管理者有引导,对艺术创作者有启发,对艺术经营者有依据。要对十个艺术门类进行一次全景式的年度回顾,难免会大而空,但报告的12个部分都立足于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的实绩,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列举数字,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笔者比较关注的艺术创作内容中,报告都是从具体的作品出发,列举了各艺术领域产生的年度好作品及有争议的作品,对好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和点评,比如电影《一九四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话剧《甲子园》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通过报告再次走进观众视野,不但使读者对各艺术门类年度优秀作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而且能从高度的概括和精炼的评议中再次重温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获得了创作启示。

  报告中对有争议的作品也进行了得失上的深层剖析。比如针对引发观众热议的电影《白鹿原》 《王的盛宴》 ,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报告章节中指出了两部作品在表现民族历史创作中传达出的历史观问题,分析了《白鹿原》存在的游离主线、避重就轻、缺乏原著高度的原因,剖析了《王的盛宴》中浓重的个人化色彩所导致的对史实的回避及影片戏剧性有意削弱的问题。报告对作品的这些理性分析,都是值得创作者深思的问题,对今后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具体作品进行艺术创作上的深度思考,这种由点(作品)到面(创作现象)辐射式的总结和告知,是该书的突出特点。

  报告是为了总结,总结是为了发展,发展的立足点是发扬成绩、改正不足。笔者对这部年度报告最有兴趣、也是最欣赏的地方是其肯定艺术成果的同时,能自觉、客观地通过透视艺术现象分析存在的问题,每个门类都不是那种说了百分之九十多的成绩后,点到为止地谈点不足,无论是对创作还是产业上存在的问题都没有进行屏蔽,有的问题一针见血,有的问题针对性很强,指出了许多业界有同感但还没有人说出来的问题,具有理性思考和反思精神,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法,每个艺术门类都有“问题与思考”专门的章节加以论述,彰显了一部艺术报告的真实性、贴近性和实用性。比如在中国戏剧艺术发展报告中,就指出了戏曲传承上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报告认为,突出的问题是不尊重戏曲,用话剧等简单甚至是粗暴地改造戏曲,盲目“创新” ,去程式化和行当话,丢失了戏曲的本体,因盲目追求“精品” ,从编导、音、舞甚至表演,请来各路“神仙” ,因不熟悉剧种,消解了戏曲及其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如此“创新”的结果,注定是“千人一面” 、“似曾相识” ,必然严重违背了戏曲的民间性。其实戏剧界的这一创作现象仍在凸显,业界人士都有同感,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文章分析指出这个现象,而报告能用精炼的文字直指其创作要害,也说出了笔者一直想说的话。再比如在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电视节目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报告指出,我国电视文艺节目模仿的能力远比研发的能力要强,并且形成了大台模仿国外、小台模仿大台的套层仿制格局,这一问题的针对性很强,是当前电视文艺节目的严重病症。

  该报告的每个分类报告都是沿着概况、思潮、突破、思考、建议、交流的顺序梳理下来,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无论是艺术管理者、创作者,还是经营者,读罢一定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