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不讲“故事”行不行?
——从杨丽萍的郁闷说起
栏目:艺苑走笔
作者:李晓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东方卫视大型舞蹈真人秀《舞林争霸》 2月起正式开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第一次以评委身份出现在该节目中。日前杨丽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初我是比较排斥参加这种充满商业化、娱乐化的选秀节目的,当时我正在各地巡演, 《舞林争霸》栏目组的工作人员极力想拉我进去做评委,我到哪儿演出,他们就跟到哪儿,他们说我作为前辈出现,会给参加比赛的舞者带来鼓励和信心,所以我就同意了。可看到满台都是街舞、国标、爵士这类国外的舞蹈,唯独缺少民族舞,让我很不舒服,因为我是这方面的代表,而且特别主张这种舞。在那里我会觉得不太适应,恨不得赶快逃离,但是没办法已经约定了,只能坐在那里。 ”

  在笔者看来,杨丽萍在《舞林争霸》上的“不适应” ,除了“唯独缺少民族舞”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节目中呈现了很多与节目定位无关的东西——似乎每个舞者都要讲一些刻骨铭心的故事,做一番撕心裂肺的哭喊才能够博得观众和点评嘉宾的同情,类似道德绑架一样的过程对中国舞蹈而言,很难说会有什么贡献。

  《舞林争霸》与《我是歌手》在节目创意上很类似,意在突出艺术表演的本质,减少节目包装和繁杂的流程设置,最大程度上还原演员驾驭表演的能力。但《舞林争霸》没有完全摒弃嘉宾点评的环节,杨丽萍在节目中的点评没有表现出像金星一般的语言感染力,是因为杨丽萍更期待看到的是舞蹈本身,不是在嘉宾席上与舞者讨论如何看待家庭和事业的态度。

  快意恩仇是最简单的社会丛林法则,中国人在悲悯心泛滥的故事情绪中寻求不到任何最终的解脱,但又找不到最佳的替代品——信仰。杨丽萍的信仰是舞蹈和自然,但在《舞林争霸》的节目中找不到“同好” ,舞蹈秀者们的故事无法打动杨丽萍,自然也很难继续打动观众。

  陷入思维误区的不仅是《舞林争霸》一个节目,看完节目郁闷的也不止杨丽萍一个人。中国电视节目在设置上还没有走出模仿阶段,远的学欧美,如《中国好声音》从荷兰引进;近的学《我是歌手》 ,从韩国拷贝过来。即便是《舞林争霸》也是从美国真人秀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拷贝到中国的,遗憾的是,水土不服,杨丽萍坐在嘉宾席上如坐针毡已经无需再做过多评价了。很显然,中国电视人还没有学会如何设计出一个符合电视艺术本身的综艺选秀节目。

  中国现有的综艺节目很难突破“故事性”的限制。从《超级女声》的滥觞起就规避不了对“讲故事”的钟爱。当然,既然现有综艺节目都是舶来品,必然是有样学样式的生搬硬套。欧美的综艺选秀节目中也讲故事,但故事的独立性却被忽略掉了。在标榜个人奋斗和个性张扬的文化传统中,欧美选秀的故事更加倾向于“自我” ,且鲜有“重复” ,反观中国综艺选秀节目,千篇一律的故事架构让人心有不忍,好像所有参加节目的选秀者都有一部血泪史。他们嘴上享受艺术的快乐,但心灵上却都是被折磨的,拧巴、纠结的人生和艺术捆绑在一起,的确能够表现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却又很难让人产生励志的健康心理状态,也遑论快乐地享受艺术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