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音里记住乡愁
作者:本报记者 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乡音里记住乡愁

——专访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黄艳艳

传承戏曲进校园,黄艳艳教授小学生版《踏伞行》

  不久前,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演出的莆仙戏《踏伞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是福建省时隔15年再次获得该奖项。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王慧兰的扮演者、青年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黄艳艳,凭借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入挖掘和贴近人物形象、充满古典韵味的表演,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喜爱。刚刚结束了本届艺术节繁忙的演出回到了家乡,她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基层的演出中。当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她正在奔赴乡村演出现场的路上。其实,从孩提时代第一次目睹乡间戏台上的演出,到进入专业学校、正式踏上自己的习艺之路,再到站在各种艺术殿堂上崭露头角并斩获各种奖项,她的戏曲人生从来没有离开莆仙戏这门群众基础深厚、风格独特的艺术,没有离开过养育了自己、自己也在努力回报的乡亲。

  对于这次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言谈中她处处不离开人民、责任、基层。她表示,自己是一名党员文艺工作者,能够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也是人生道路、戏曲道路上新的起点。她说,自己长期扎根在一线,一直真切感受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越来越富强,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加,“今后我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基层,守岗尽责,用温情、深情、热情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神圣使命,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奉献人民,以培养下一代青年传承人为己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国艺术报:您结束了艺术节上的演出,又开始奔赴各地进行基层演出,您可否介绍一下现在的日常演出状态以及莆仙戏在当地的演出情况?在您看来,来到最基层,为老百姓演出,对于自己,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有何意义?

  黄艳艳:莆仙戏在我们当地有着非常好的文化土壤,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曲人,在我们这里的各种民俗活动上,都能看到莆仙戏。莆田市有100多个民营剧团,再加上我们莆仙戏剧院和仙游县的一个专业剧团,我们这些剧团常年活跃在从城市到乡村的各类舞台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前,很多民营院团每年基本上都在按照一天两场的频率进行演出,这样一年演下来,都会演到六七百场之多。我们作为专业院团,还承担了传承剧种、创作新剧目、打造精品剧目、培养新人等任务,但是我们下乡的场次,一年也有300多场,观众近60万人。这些送到田间地头的演出,老百姓都非常欢迎,基本上每一场演出观众都会爆满。多年来,我们莆仙戏剧院作为专业院团也好,莆田当地的众多民营剧团也好,都已经把来到乡村演出作为演出的常态。对我个人来说,在演出中不断成长、不断和基层观众交流,已经成为我艺术生涯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近这段时间里,为了更好地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氛围,我们在基层更多地演出精品剧目,还加演一些经典的折子戏片段,这些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中国艺术报: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您作为一名青年戏曲表演艺术家,如何看待新时代以来戏曲艺术的发展?

  黄艳艳:当年,我在福建艺术学校莆田分校学习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学习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毕业后到剧团工作,资金、场所各方面条件都很有限,剧目制作也大多只能因陋就简。随着国家的发展,戏曲艺术各方面条件也越来越好。现在我们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不仅有专门的办公楼,服装、道具、音响等各类配套设施都很完备。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本人业务上不断提升,先后主演了《江上行》《目连救母》《江梅妃》《海神妈祖》《踏伞行》等新剧目,荣获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荣誉。

黄艳艳在《踏伞行》中饰演王慧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原文化部印发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等,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以及各地文化主管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保护、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有了这么多的好政策,受到这么有力的扶持,莆仙戏传承发展的形势也越来越好了。今年4月,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莆田市莆仙戏曲传承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现在,我们戏曲人才的培养更加系统、教学条件越来越优越。剧目创作上也在百花齐放,在实现了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方面,现实题材剧目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创作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出现了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一大批优秀剧目,深入挖掘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批新编历史剧,创作、表演人才和新的表现手段的涌现以及理论评论的发展等也都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些共同推动了新时代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

  就拿《踏伞行》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我们全体戏曲人共同遵循的创作方向,著名剧作家周长赋老师写出这部戏,徐春兰导演和我们莆仙戏剧院努力排练好这部戏,都是按照“两创”的要求来进行的,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这部戏能够做到守正创新,获得各种荣誉,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中国艺术报:您从小生活在戏曲文化氛围浓郁的地区,在您看来,当前戏曲艺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戏曲艺术进校园是很多剧种都在做的工作,您如何看待这项工作的作用?

  黄艳艳:我能够成为一名莆仙戏演员,的确离不开小时候就大量受到莆仙戏的熏陶。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莆仙戏的美,感受到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才一步步走上了学习莆仙戏、表演莆仙戏的道路。所以,我也深知在少年儿童中普及推广传统戏曲的意义。当前,全国各地宣传、教育、文化部门、戏曲院团都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校戏曲教育活动。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了青少年戏曲教育工作,戏曲名家进校园和戏曲展演展示、戏曲赏析等活动,都非常有效地充实了艺术教育课堂。戏曲进校园,无论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还是戏曲文化的普及、戏曲观众的培养、少年儿童心灵的陶冶,都是非常有效果的。到学校里面把戏曲的种子种在幼小的心灵当中去,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戏曲,是一件格外令人欣慰的事情。以《踏伞行》为例,自从2018年这个作品创作完成后,我除了传授给本院的青年演员,还到我们当地的小学进行传承。比如我参与指导的第一批“莆仙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莆田市实验小学的陈韶涵和翁馨,就在今年的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上,获得了“小梅花”称号。祖国的戏曲艺术成就了我们这些戏曲人的价值,所以,把戏曲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就觉得特别有意义。

  我参与指导的这两个小朋友是她们学校精挑细选出来的,她们获得“小梅花”称号,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们学校,报名参加戏曲培训班的小学生,数量出现了猛增,现在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学生报名。他们不会都成为专业的莆仙戏演员,但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让他们以祖国、以家乡有这么美的传统艺术为荣,在乡音里记住乡愁,这就是戏曲艺术进校园这样一个传承过程所取得的最大成效。

  中国艺术报:您主演的《踏伞行》,以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为主题,您觉得这部作品中的爱情观,对当下年轻人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何意义?

  黄艳艳:这部剧着重表现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两人的真挚爱情,能够引导当下年轻人树立婚姻自由、真诚淳朴、互相包容的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总体上在传递着强调和谐、友爱、真善美的价值观。

  中国艺术报:您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踏伞行》又刚刚获得文华大奖,对有志从事戏曲艺术的青少年来说,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告诉他们?

  黄艳艳:首先,应多加强一些文化课的学习和表演理论的学习,这些对于舞台表演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哪方面缺少了,都会在舞台上表现出力不从心;还要加强对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创作演出的良好基础;在学习的同时把握一切机会,多参加演出实践,下乡演出虽然很辛苦,但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最重要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对民族戏曲文化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