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家协会:传承超越 守正出新
作者:中国舞蹈家协会  来源:中国艺术报

  7月21日是我们的生日,我们的节日。

  70年前的这一天,迎着新中国的曙光,长期分离的解放区和国统区舞者的臂膀,终于挽在了一起,从此成为一个大写的“我们” ,心怀艺术的远方,踏步前行。我们风尘仆仆,我们筚路蓝缕,一路走到了今天。

中国舞蹈家协会:传承超越 守正出新

中国舞蹈家协会

  一、来时路

  1949年7月,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舞蹈工作者组织建立,顺应开国气象。

  1958年1月,中国舞蹈界第一本定期公开刊物《舞蹈》杂志发行。

  1963年12月至次年1月,文化部、中国舞协、中国音协联合召开“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会” ,讨论音乐舞蹈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 ,从“三化”中确定的主流文化视野对中国当代舞蹈影响至今。

  1980年8月,文化部、中国舞协联合主办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专业舞蹈比赛,引发创作浪潮。

  1998年6月,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创立,成为标志中国专业舞蹈艺术领域最高成就的专家奖。

  ……

  这些是当代舞蹈发展史中的重大节点,是社会主义舞蹈事业的宏伟开篇。从建会之初的13人到今天的8000余名会员,从1956年探索“新舞蹈”多样化的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的建立,到1981年集全国舞者十年之力出版30卷40册5250万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再到2014年创办的“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 ,中国舞协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在变化的时代中打造健康的中国舞蹈环境。它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离不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是对当下的发现,也是对过去的继承与补充,更是面向未来的期许。

  早在抗战结束时,戴爱莲等前辈便已经在华北联合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正规的舞蹈教员和舞蹈表演艺术家。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轰轰烈烈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兴起, 1946年,受到新秧歌运动的鼓舞和鞭策,戴爱莲、彭松等人在大后方重庆联合举办“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欢天喜地迎接全新舞蹈时代,中国舞协的诞生可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中国舞协的萌芽期。中国舞协从实践到理论都在追求艺术真诚,其格局和示范作用在此奠定。一方面极其重视中华传统舞蹈遗产,挖掘、整理、复建中国历史舞蹈遗存,进行即便是放在当今也属大胆的先锋实践,关注舞蹈创作的多样性;一方面非常重视理论评论,编写至今仍被各大高等院校奉为经典的《中国舞蹈史》 ,举办中国古代舞蹈史讲座,创办《舞蹈通讯》 《舞蹈学习资料》 《群众舞蹈》等多本刊物,组织各种针锋相对的专题大讨论,满足了正在成长壮大起来的舞蹈工作者的渴求,从思想的高度推动了舞蹈文化的建设,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向尊重民间、学习传统、借鉴外来等方向发展。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对外开放的国策使得中国经济腾飞,中国舞协迎来了发展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世界、拓展视野的机会。中国舞协开始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与亚洲各国就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达成共识和合作,同时和有关部委合作主办重大展赛事。比如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比如在南京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舞蹈创作会议” ,触碰当时中国当代舞蹈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创作推进器。而此时的中国舞协也开始大力提升亲和力和专业度,强调追求公共责任心,创立了自有品牌如“荷花奖”和“小荷风采” ,一方面促进舞蹈创作,一方面拓展影响力。

  2000年之后,中国舞协进入壮大期。今年,新中国已走过70年,中国舞协也已走过70年。70年来,随着几次办公地点的变更,办公环境不断改善,协会职能不断丰富,这一切都随着时代变迁而顺理成章,中国舞协的接力棒也从第一届主席团的“新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新中国舞蹈之父”吴晓邦先生传递到第十届主席团的舞蹈界中流砥柱冯双白、罗斌、陈维亚、冯英、杨丽萍等艺术家手中。面对舞蹈知识分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的当下,面对传统与当代的二元对立,面对市场和艺术对接的挑战,中国舞协也在调整、摸索中反思,寻找更多可能的方向。

  1978年,在中国舞协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吴晓邦宣布中国舞协正式恢复

  1991年,中国舞协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京举行,新一任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在大会上发言

  二、正当时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导着中国舞协强化对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的认识,从而清晰判断自身的定位。

  (一)坚守价值理想牢记使命担当

  在中国文联和中国舞协的带领下,广大舞蹈工作者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自2016年4月19日开始,中国舞协着手分期对中国舞协8000余名会员全面开展学习培训工程,先后开办了14期“中国舞协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 ,共计现场培训中国舞协会员近1700人。2018年在各地舞协的协助下共培训1000余人,开设文艺骨干和文艺管理干部培训班、“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创作与教学高级研修班、全国中青年舞蹈创编人才高级研修班、全国中青年舞蹈理论评论人才研修班、非体制内普及性舞蹈教师培训班,等等。受训者无不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担当,笃志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中国舞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5周年、 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节点,组织舞蹈专场活动,集中开展新世纪精品舞蹈小剧目的“阅兵”式展示。中国舞协主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体现在舞蹈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我们灵感迸发,积极扶持乃至亲身参与创作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如刚刚荣获文华大奖的舞剧《天路》 《草原英雄小姐妹》 《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以历史眼光观照当下生活,用舞蹈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于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发掘中深入人物形象的刻画,引导人们求真、崇善、向美,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中国舞协的理论评论委员会,中国舞协的《舞蹈》杂志,呼唤“说真理,讲真话” ,提供睿智的评判与选择意见,每年组织开展十余次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舞蹈理论研究、评论和学术交流活动,既有以年为单位,用宏观视角和专业眼光来解析年度舞蹈态势和行业发展热点问题的大型论坛,也有针对创作有突破的佳作或编创演人员的专题系列研讨,还有在实践中确立舞评人的主体性和有效性的研修班,更有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的系列调研报告。我们将艺术作品的评价责任诉诸对文明的祈望,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优秀作品推广,加强导向性,多年来联络了大量的舞蹈理论评论界同仁、积淀了舞蹈研究组织经验、开阔了舞蹈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中国舞协对舞蹈评论正确方向的追求,对履行舞蹈评论工作者社会责任的担当,也得到了肯定和认可。2018年,中国舞协投标课题“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研究”被确立为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的项目,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中国舞协是中国舞蹈界学术与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中国舞协的舞蹈考级教育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和表演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截至2018年11月,共开办师资培训班累积4500余期,参与考级少儿280万人次。中国舞协的“顶尖舞者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文化、传递爱心”为主题,在巡演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段分地区有序在中小学包括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3个月走进6个城市的26所学校的速度,直接及间接覆盖人数达40多万人,得到在校师生、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誉。“顶尖舞者进校园”活动在积极推广高雅艺术和传承经典文化的同时,也挺身成为第一个在线上点击量和播放量累计破十亿的中国文联项目。

  (二)深入人民群众书写伟大梦想

  中国舞协对自己的期许从未脱离人民的期许,舞蹈艺术应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从来都是一个庄严的承诺。1956年便有时任中国舞协秘书长盛婕对江西傩舞进行开创性的调查研究。踏着前辈足迹,中国舞协继续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感受来自脚下泥土的力量,触碰最真实的民间,因为只有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湖北恩施州宣恩县李家河镇到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龙则村,从西藏拉萨、日喀则、林芝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处处可见中国舞协带领艺术家采风“深扎”的身影。 《独树》 《阿嘎人》等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舞蹈作品应运而生。

  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服务人民。“送欢乐下基层”是中国舞协一直坚持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实践。自2005年开始,艺术家们的足迹从青藏高原的腹地、黄河的源头果洛藏族自治州到云南镇雄等祖国各地,以每年3至4场的频率为人民群众奉上近60台精彩的文艺演出。“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在以全新的原创作品给中国舞蹈注入活力的同时,那些获得培养、资助的编导作为中国舞协“阳光计划”的志愿者,定期深入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支教,教授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跳舞,培训当地舞蹈从业者,为基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舞蹈工作者队伍。自2006年起开始策划实施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 , 13年坚守,已惠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千万农村孩子,开办了百余个农村教师班,免费为农村小学培养了万名农村舞蹈教师。广大舞蹈工作者和志愿者风雨无阻、奉献人民,带去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关心关怀,也带回了心灵的感动和创作的滋养。

  (三)把握时代脉搏繁荣舞蹈创作

  “苟日新,日日新” ,中国舞协从来没有停止过用昂扬的时代舞步记录与见证前进中的中华民族。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进一步规范化,权威性、导向性和公正性得以加强;中国舞协进一步完善协会会员发展和管理制度,积极吸纳自由舞蹈工作者等舞蹈领域有生力量加入协会,将服务对象扩展到整个舞蹈界;各类舞蹈项目加大重点作品创作规划和扶持力度,“中国舞蹈十二天”“舞蹈影像展映”等,处处可见一个古老文明重新焕发青春的步伐和必然诉求……舞蹈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为编导创作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舞协为越来越多的民营舞团、个人舞团、个体舞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扶持。他们是中国舞蹈创新精神与创造力量的代言,在成就更好自己的同时,助力成就中国舞蹈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舞协从1985年开始成立舞蹈编导学会、表演学会等十大学会,而2013年成立的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自2015年开始支持各省单位成立全国街舞联盟,目前共成立31个省级联盟,涵盖街舞相关培训、教育机构8000余家,遍布全国350多个主要城市,从业人员过百万。协会2018年组织编创的街舞作品《黄河》在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中荣获当代舞奖,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自由舞者以自我的艺术表达与认知对话世界,舞动无界。

  我们看到时代簇拥着全新的舞蹈样式,融入了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同步着现代中国的节拍。无论是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中的《看齐·看齐》 《永远的川军》 《星星的孩子》 ,还是舞剧评奖中的《醒·狮》 《井冈·井冈》 ,这些现实题材的优秀之作有力地证明了“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成为舞蹈工作者创作的主基调,记录历史和沸腾的现实生活,高扬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用光明驱散黑暗,照亮生活和远方。

  (四)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精神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开始成为舞者共同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庆祝建党95周年的光辉伟业、旗帜庄严,到纪念永远的长征、不朽的精神;从打造中国舞蹈日概念开展“我要舞” ( 5 · 15 ) ——群众舞蹈展演,到“舞典华章”年度舞蹈巡礼,从以文字记录为主并见证文字力量的“六秩春秋甲子风华—— 《舞蹈》杂志创刊60周年展览” ,到以聚焦奖项变迁见证改革开放的“荷花·廿”中国舞蹈“荷花奖” 20周年展览……中国舞协留下了越来越多的惊叹喝彩,展示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风格气派。

  中国舞协传承与超越,守正也出新,用来自人民的舞蹈反哺民间艺术的再生长,山东胶州中国秧歌节、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展周、全国锅庄舞大赛等,处处可见56个民族的舞蹈艺术之花盛开在中华文艺的百花园中,从容迎接来自新时代的机遇。

  中国舞协的国际舞蹈交流从来不忘深化“中国身份” ,无论是组织“荷花奖”精品剧目海外巡演,与印度合作编创舞剧《贝玛·莲》 ,还是率团赴俄罗斯、南欧等地参加舞蹈节,或赴英国、德国参展推介中国舞蹈,无一不在作品中强调带有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常设项目“中国-东盟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交流与展演”形成品牌效应,多次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为介质,弘扬中华传统舞蹈文化,将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舞蹈文化共同铭刻在世界的记忆中。

舞蹈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始终与新中国文化共同奋勇前行。中国舞协与新中国同步,与新中国舞蹈同行,中国舞蹈在成长,中国舞协在成长,用自己的成长推动着整个舞蹈界的成长,迎接舞蹈事业的更大辉煌。

  2005年,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参评作品《邵多丽》

  2018年,中国舞协“顶尖舞者进校园”活动走进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

  2016年7月,中国舞协“2016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暑期舞蹈营在北京举办

  2017年7月,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采风活动走进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

  2018年,“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参展作品《新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