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林:为弘扬川剧之美而不懈努力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智林在近期上演的原创川剧《草鞋县令》中饰演纪大奎

  酝酿多时的雨,渐渐越下越大。随着采访的深入,陈智林的话越来越展开,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川剧振兴聊到了新时代的川剧传承、人才培养以及当前戏曲发展的种种问题。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孟登科、易胆大、麦其土司等形象,也带着川剧40年风雨,洗尘而来。

  作为川剧代表性人物,陈智林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也是见证川剧发展的重要亲历者。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成都金牛宾馆观看川剧传统折子戏,随后川剧很快解禁。1979年,传统戏刚刚恢复。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智林在四川省川剧院观看了《卧虎令》 ,一下子,他被主人公董宣的气质和整个舞台效果深深吸引,并萌生了从事川剧表演的想法。那时候,由于长期的历史禁锢,川剧的生存处境并不好。他已经15岁,学戏年龄也偏大。就是在这个川剧衰落、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刻,陈智林毅然选择了川剧,成为川剧学校的学生。

  火锅、茶馆和川剧,早已深镌于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然而,以偏大的年龄学戏,就是另一回事。练功、下腰、劈腿、吊嗓……天不亮就起床,晚上11点半才能休息。为了自己的选择,陈智林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大量的川剧传统戏剧目和川剧表演技巧,也养成了坚持早起、不睡懒觉的良好习惯。

  1982年,四川省委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提出“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明确提出:“对具有优秀传统的川剧艺术进行抢救、继承、改革,是全省人民的愿望,是当前我省文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全国各戏曲剧种中,川剧率先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此时,陈智林还在兢兢业业地跑龙套,但属于他的机遇已经来临。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陈智林的身材、扮相、唱腔都十分优秀,虽然入行晚,但天道酬勤,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表演的独特魅力,尤其在文武小生和正生行当里。1986年,陈智林以一折传统戏《托国入吴》出道成名。在这出以唱功见长的折子戏里,剧中的越王勾践用长达50多句的核心唱段,抒发了一国之君的丧国之痛与誓雪国耻的悲壮激情。陈智林的唱腔一字一珠,如行云流水,声惊四座。1989年,陈智林在《望娘滩》中饰演聂郎,赴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进行文化交流。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归国后的汇报演出中,不经意间就夺取了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解放思想和人文思潮勃兴,川剧创作蓬勃繁荣,魏明伦、徐棻等剧作家出手不凡,川剧《巴山秀才》 《易胆大》 《变脸》 《夕照祁山》等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2002年,为了重新塑造《巴山秀才》中瘦而高、迂而酸的孟登科形象,中年发福的陈智林,从投入排练到首演,仅仅50天时间,体重就减掉了26斤。凭借在《巴山秀才》中塑造的孟登科一角,陈智林再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

  199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创办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继国家举办中国艺术节推出“文华奖”之后,这一重要举措为舞台艺术创作繁荣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2002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进一步为繁荣舞台艺术创作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振兴川剧”号召精神、持续扩大川剧的影响力,历时近20年的振兴川剧调演于1999年整体升级,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中国川剧节。如今,中国川剧节已举办4届,成为推动川剧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

  “作为川剧人,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社会转型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能够在自己最好的年龄,为自己的追求而不懈努力。 ” 2002年,陈智林被任命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这让他感觉担子更重了:“一个单位没有无能的职工,只有无能的领导。做得好人,就能做好院长;做得好院长,就能做好演员。 ”在工作中,他默默地用一言一行影响大家;在剧院“出人出戏”的方向上,他注重控制制作成本,绝不搞奢华舞美,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力求更干净、更纯粹地突出戏曲表演的唱腔、程式和技巧,弘扬川剧之美。2005年,在陈智林的带领下,川剧第一次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高校觅得年轻知音。“赢得市场,才能赢得观众。只有演出与市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盘活川剧艺术。 ”陈智林表示,振兴川剧需要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 ,要在出人、出戏、出观众、出效益上下功夫。其中,最核心的是要赢得观众,没有忠实的观众和良好的氛围,一切都是空谈。

  2014年底,陈智林正式调任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和院长。从“用人单位”到“育人单位”的角色转换,让他更加感受到人才在川剧传承发展中的重要性。现代的教育体制与传统以团带班、口传心授如何衔接,各行当招生、培养的规划如何设计等等,都成为他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讲继承和发展,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陈智林告诉记者,他们也正在编写新的川剧教材,希望通过努力,进一步提升学院的艺术教育水准,为川剧繁荣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