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是四川文艺发展的最大动力
——访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四川文艺事业迅速发展的40年,四川省文联是四川文艺发展重要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文艺成就座谈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对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就40年来的文艺成就和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文联工作等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四川省文联主席,您怎么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文艺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郑晓幸:改革开放前,四川文艺和中国的文艺事业一样,遭受了“文革”的重创,一大批文艺工作者都失去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40年前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文艺的生产力,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 1978年,小平同志在成都看了川剧演出,提出“这么好的戏,可以对群众演出嘛” ,川剧率先复苏,引发了整个戏剧界的振兴。

  与此同时,以乡土油画为代表的四川美术界通过一批有影响的美术作品,唤起人们解放思想、突破禁锢。四川的电影、戏剧、美术、书法,乃至民间文艺,都因为40年前的那场思想大解放而出现了“井喷”之势。用一些四川艺术家的话来说,改革开放让艺术家能够尽情地施展才华,“感恩改革开放,感恩小平” 。四川文艺也在这40年来在不断地展现着它自己亮丽的特色。

  1978年的改革开放,文艺界伴随着思想解放,出现了一个大的“井喷”时期,四川文艺界涌现了一大批文艺作品活跃在中国文艺舞台,无论是电影、小说、戏曲、舞蹈、当代美术,还是非遗传承保护、民间民族文艺等领域,都有一些有影响、有力度的作品。其中的典型,如美术作品《父亲》 《为什么》及以高小华、程丛林、罗中立为代表的油画家,对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经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在全国美术界有影响的四川版画,也在这个时期得到复苏,李少言、徐匡等一大批版画家焕发了艺术青春。还有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红衣少女》等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脱颖而出,这引发了80年代到90年代整个四川文艺事业的整体繁荣。

  之后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围绕着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四川文艺界不断地开拓视野,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提高讲好四川故事的技巧,一些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也在这个时期不断地涌现。这个时期也是继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之后,四川文艺的又一个高峰。

  另一个对四川文艺发展有影响的节点,是2018年汶川大地震。在这场灾难面前,四川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人文情怀和大爱奔赴灾区,用文化去抚慰心灵,去提振精神,去奉献、去感悟、去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作品,也是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四川文艺力量凝成了一股绳,聚焦这样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横断面。

  改革开放40年最繁荣、最兴盛的一个阶段是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四川文艺界也走上了新征程,我们的艺术家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发生变化的巴蜀大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我们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一批老艺术家艺术青春焕发。同时,四川有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在茁壮成长,围绕着抓精品、促繁荣、出人才,四川制定了促进文艺繁荣的“六大行动计划” 。

  当今是四川文艺自建国以来最繁荣、最活跃的时期,我们正在通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活动,展示这40年来四川文艺繁荣兴盛的成就。我最大的感悟与体会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激活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激情、热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抓创作,这是最根本的。

  记者:您提到解放思想为四川文艺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对于文艺发展而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您之前也曾提到过文化原创力的问题,对于四川文艺的发展,您关于文化原创力的提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郑晓幸: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常提到从历史资源中去挖掘可以利用的文艺资源,我认为这是对的,但要把这些传统资源转化成艺术作品,应满足当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今天,“80后”“90后”“00后”这样的中青年群体是文化消费的重要主体,但当今很多文艺作品很难满足这些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今天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时代,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消费观念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很多文艺作品的创作运用的还是传统工业时代或农耕时代的创作思维。

  面对今天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创意能力太弱的缺点在不断显现。要提高文化艺术的原创能力,实际上是把中国丰厚的文艺资源,转变成讲故事的能力。另外,故事的内容和当代人的消费需求没有良好的对接。文艺工作者应注意把优秀的、丰富的中国文化艺术元素,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和新兴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

  智能化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文艺的供给侧发生变化。以前在文艺服务与文艺作品供给方面,体制内的个人或群体发挥着重要作品,而今天,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成了提供文艺原创力的重要资源。

  怎么用全新的眼光去关注、关心和关怀他们?从去年开始,四川省文联对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结果让我们感到震惊:正式注册的新文艺组织将近9万多家,从业人口实际上突破了300万人,注册资金3700多亿元。规模之大,门类之丰,人员之广,实力之强,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记者:就像您介绍的,对于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四川省文联已经把这个生力军的家底摸清楚了,未来要团结、引导他们,您觉得文联组织还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郑晓幸:我觉得文联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联络、服务数量庞大的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关心、关注、关怀新文艺群体,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利益诉求,将他们发展为促进文艺繁荣的有生力量。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数量庞大、门类丰富,他们将文艺作品与产业的融合及新业态的发展形态,都是传统的文艺形态中所没有体现的。但这个群体在哪里?他们在思考些什么?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对当地的发展能发挥多大作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致地观察调研。

  而对于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谁去团结引导?我认为,文联应该牵头去做这样的事。对四川省来说,应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由文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把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资源状况摸清楚,分行业,分门类,把他们的优势、特点、状况进一步摸清楚。文联应建立专门的工作部门,来负责联动、协调、团结、服务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

  “高手在民间” ,在四川的文博界,一个人可以修建30个博物馆,樊建川改变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而四川大邑县的安仁镇是我国第一个博物馆小镇,它也是得益于一个民间收藏家的情怀;还有以收藏汉代以来的石刻著称的,可能是中国最大的艺术雕刻博物馆——朱成石刻博物馆……在音乐界,四川有一个音乐工作者叫陈川, 20年前怀着对音乐的热爱,从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职位上辞职,自己做了一个私人工作室,叫“陈川音乐工作室” ,培养了60多个民族地区的音乐团队,创作了一千多首藏族、彝族、羌族风格的民族歌曲,在藏区到处都有他们的音乐,而陈川20年来没要国家一分钱。这些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也经常参加一些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到农村,深入到社区,为基层观众表演。这种例子太多太多。

  对于这一群体,我们应该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扶持计划。虽然他们在市场大潮中很活跃,但据我们调查,他们的内心很孤寂,需要找个家,而文联就是他们的家。为他们排忧解难,与他们交朋友,是文联的职责。我们要始终带着这样的情怀去感染、感动他们。

  记者: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人的志愿服务意识在不断加强,而文艺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不断增多。文联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主体,您对文联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怎样的看法?四川省文联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中有什么独到的经验?

  郑晓幸:志愿服务是当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如你所说,中国人产生强烈的志愿服务意识,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的。在四川,我们的感受就更加强烈了:当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灾难时,国际社会都会伸出援手,而其中最活跃的,是来自各个国家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在灾区所付出、所展示的行为,为文艺志愿者做了榜样。四年来四川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深入到灾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深入到农村、居民社区,把文化、艺术带到了基层。志愿服务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文艺志愿者队伍中间,文联的志愿者队伍是最活跃的之一,中国文联率先在全国成立文艺志愿服务组织,并将其独立于文联下属的13个协会之外,成立一个专门的协会——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国文联志愿服务队伍经常来到四川,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欢乐,送文化到基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我认为,文艺事业的发展站在新的征程上,文艺志愿者、文艺志愿队伍从理念到实践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四川来说,未来四川省文联将设置专门的机构来强化文艺志愿服务工作。这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运用好这一力量,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丰富性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您对四川文艺发展及文联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样的期许?

  郑晓幸: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要实现全面小康,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文化小康。因此,无论是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还是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间,文化的作用,文艺号角的引领作用都会越来越重要。有着丰富文艺资源的四川,在新的征程上,一定要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服务人民,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巴蜀韵味,有筋骨、有道德、有血肉、有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四川文化强省的建设夯实基础。文联工作也将始终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定好位,站好位,不缺位,使文联工作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发挥更大的作用,助推四川文艺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