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百年荣光 书写工人华章
——读《中国工人文学史》有感
栏目:品味
作者:高媛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工人文学诞生于20世纪初,到如今已逾百年。百年来,在中国工业革命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工人文学也在不断淬炼中结出了饱满的果实,田汉、丁玲、巴金、夏衍、草明等都是中国工人文学的先驱,他们用文学记录了中国工业文明发展与辉煌的艰辛历程。然而与作家作品的灿若星河不匹配的是关于中国工人文学史著的缺乏,因此,《中国工人文学史》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书日前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李惠敏、田丰、陈国元等人共同完成,全书借文学史的书写方式,全面展现百余年来中国工人阶级的命运,为中国工人阶级立传、画像,形象展示中国工人阶级的苦难史、抗争史和在新社会的建设史,以及20世纪末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所经历的阵痛,新世纪在不懈追求中所迎来的曙光。

  对“工人文学”研究主体的确定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首先,在生活中,提到“工人文学”,常常会与“工业题材文学”“工业文学”的表述相混淆,从关注工人到关注行业的变化,有其专业领域的合理性,但从表现人的意义和价值出发,使用“工人文学”的概念可以避免行业领域的限制,将其他领域的工人也纳入研究范畴中。提到“工人文学”,大众首先会想到的是工人作家创作的反映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本书则扩大了“工人文学”的外延,采用广义工人文学的概念,“创作者可以是工人作家,也可以是其他作家,只要他创作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的是工人生活、工人命运,即为工人文学”。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是生活的记录,本书以文学史的形式表现工人文学,除了真实记录工人阶级百年发展历史之外,还借用文学的感性力量,以情动人,彰显工人文学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20世纪是工业腾飞的时代,工人文学也焕发耀眼光芒,出现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本书从恽铁樵的文言小说《工人小史》、叶圣陶的《穷愁》开始,到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为止,以近百万字的体量记录工人文学的百年历史。为了尽可能科学地涵盖百年工人文学的所有作家作品,本书采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规的以体裁作为分类依据的归类手法,全书共分小说编、诗歌编、戏剧编、散文编等四个部分,分别讲述工人小说、工人诗歌、工人戏剧、工人散文的发展历史。每个部分又按照现当代文学史的时间向度进行历时的划分。此外,还挑选了在工人文学作家中贡献较大、作品较多的作家如草明、田汉单独列章,使整部书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就具体的章节内容来看,既有中国工人文学历史背景的宏观追溯,又有作家作品的故事梗概、艺术特色、审美风格等具体内容的微观透析;既有从文学史角度切入的文艺评论,又有从政治、文化层面,呼应党中央弘扬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正面内容;既有对中国工人文学现象的梳理和品鉴,也有对工人运动的记录和评述。

  理性与情感构成了人的主观世界,文学史一向以科学严谨的姿态书写关于文学的历史,鲜有人从主观的情感视角去勾勒文学家、文学作品的鲜活面貌。本书在继承传统文学史理性客观看待作品的原则之外,还从对中国工人的感性认知出发,关注工人文学作家群体的情感世界,例如,在撰写巴金一节内容中,该书整理巴金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时,既对巴金笔下第一个工人形象——纱厂工人张为群的性格和小说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同时也对巴金的创作情感进行记录,“对于张为群,作家巴金的态度是‘我爱张为群’”;在梳理“李季:石油工人的写手”一节内容时,大量引用作家抒发关于祖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深厚情感的内容,“我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大发展,感到无比的兴奋!心,常常像一只关不住的小鸟,从北京飞向玉门,飞向柴达木、克拉玛依,飞到所有有石油工人足迹的地方。”这些对于工人文学创作者创作心理和情感的记录,从情感史的角度触动我们的多面向关注和深入思考,让我们在理性冷静的史学叙事中看到中国工人阶级鲜活和生动的一面。

  诚然,任何著作或多或少都有缺陷,本书也有其不足。主要体现在:由于该书涉及到的作家作品体量巨大,难免有疏漏,待后续的研究者继续补充。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中国工人文学史》仍不失为一部开创中国工人文学史著先河的优秀作品,它“以文学史的形式为中国工人阶级一百余年的发展留痕、画像”,也为工人文学在当下的再创辉煌提供了便利。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