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阿炳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一生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天音版民族歌剧《二泉》全阵容、新创意启排助力人才培养——

诠释阿炳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一生

  《二泉映月》是阿炳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代表作。歌剧《二泉》被誉为“最接近阿炳真实经历的一部舞台艺术作品”,也是“第一部以民族歌剧的形式讲述民间音乐家阿炳一生的舞台作品”,该剧于2017年首演,日前,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天津音乐学院版民族歌剧《二泉》全面开启创排。

  此次天音版民族歌剧《二泉》由黄定山担任总导演、任卫新担任编剧、杜鸣担任作曲,众多国内一线歌剧创作人员倾情加盟,男高音歌唱家、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领衔,龚爽、王泽南、陈滢竹、吴梦雪等实力派青年歌唱家参演,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青年合唱团、舞蹈团等200余名师生为演出班底。该剧将西方交响乐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相结合,并将锡剧、越剧、江南小调、苏州评弹等地方戏曲种类融入音乐创作,在展现民族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

  民族歌剧《二泉》创作并首演于2017年,同年原文化部成立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遴选9部作品重点扶持,《二泉》便成为其中之一。在近年来众多原创歌剧中,《二泉》在坚守民族文化本体,汲取中国戏曲、民歌等传统艺术营养的同时,坚持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西方歌剧的成功经验,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3月19日,黄定山、杜鸣等主创团队来到天津音乐学院开启创排工作,为全体演职人员开展创作阐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泉》的经典性和示范性作用日渐凸显,落户天津是这部剧的幸事,其‘幸’在于剧目有了一个永久性的平台;天音版《二泉》的演出是一件大事,其‘大’在于重大的教学意义与人才培养意义。天津音乐学院以剧目培育人才的教学模式极具战略眼光,是了不起的创举。剧目排演立足人才培养,具有全阵容、新创意、传承运河文化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必将带给作品新的印记、新的发展,也赋予这版《二泉》独特的演出意义、美学意义以及艺术特色。”黄定山介绍。

  “《二泉》是一部多幕歌剧,是一部在戏剧结构上传统与非传统交织的民族歌剧。它以写实与非写实的线性叙事和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构成了该剧独特的戏剧冲突样式。”黄定山表示,为了更好地符合当代视觉理念,适应艺术院校的排演实际,主创团队对整部作品进行了再研究、再创新、再审视,并将以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舞台版本呈现给观众。

  剧中,杜鸣为主人公阿炳创作了丰富且有层次感的音乐,通过唱段风格的起伏体现着主人公命运的跌宕。杜鸣表示,阿炳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一个苦大仇深、每天皱着眉头过日子的人,他当然也有愤懑、仇恨,但他的人生是一个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阿炳心中怀有的是从苦难之中升腾起的对人类和生命的大爱。

  据悉,目前此版《二泉》正紧锣密鼓进入排练阶段,计划将于5月在天津首演,并于7月亮相天津大剧院第二届天津音乐节,后续将开展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