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式文艺评论体系”迫在眉睫
——专访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薛晋文
作者: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栏目: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作者专访

 

建构“中国式文艺评论体系”迫在眉睫

——专访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薛晋文

  作为一个已经有20余年文艺评论撰写经验的“老兵”,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薛晋文近年来加深了对文艺评论工作的思考。2023年,他以一篇短评作品《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刍议》,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对“中国式文艺评论”做了立体式的梳理,以“加强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建构和发展”。这篇作品在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文艺短评文章”。本报记者近日对薛晋文进行了专访。

  中国艺术报:您在《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刍议》中提出“中国式文艺评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下,坚持走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价值和中国范式的文艺评论道路”。在您看来,建构和确立“中国式文艺评论”的体系和地位,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薛晋文:在新时代,“中国式文艺评论”地位的确立十分迫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过度依赖和过度盲从,“以洋为尊”和“以洋为美”的风气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许多学者离开西方评论术语根本无法下笔作文。然而,基于西方社会实践和文艺思潮的文艺评论并不能精准阐释中国文艺的实践,我们很容易掉入西方文艺评论预设的概念和价值体系,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下,我们文艺评论影响力和领导力的输出十分被动。鉴于此,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加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维度,为践行“第二个结合”,建构“中国式文艺评论”体系迫在眉睫。只有建构“中国式文艺评论”体系,确立“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地位,才能向全世界精准阐释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中国艺术报:在《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刍议》中,您梳理了“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为当代文艺评论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根基,找寻到“守正创新”所守之“正”。您认为,当下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历史资源?

  薛晋文:以《文心雕龙》《毛诗序》《文赋》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词文论、小说和戏剧文论,既是民族文艺评论积淀的珍贵资源,又是世界文艺评论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均是对各类文艺发生发展规律的普遍认识和揭示,比如,“意象”“意境”“神思”等理念,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有关文艺的发生规律和本质特征等原理皆有通约之处,在国内外文艺创作和评论中都有体现,这些文艺理论对于“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传承性和开放性的意义和价值。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第二个结合”理论视野下,我们完全可以对优质的传统文艺评论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古今对话”“古今交融”抵达“古为今用”的目标,以时代实践、时代需要和时代审美激活和活化这些优质的文艺评论资源。对于文艺评论工作者来说,我们应从“源”与“流”的历史思维中把握中国文论的主流和主脉,努力在守正创新中抵达培根铸魂和固本培元的理想境地。倘若说“守正”是土壤,“创新”就是种子,中国式文艺评论的种子,只有植入深厚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大树参天并硕果累累。

  中国艺术报:除了探究“源与流”,您还注重文艺评论“知与行”“破与立”的关系。您怎样看待文艺评论对行业发展的批评、指导和建构作用?您自己又是如何实践的?

  薛晋文:在中国文艺发展历程中,许多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借助评论直接或间接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例如,春秋时期的文艺评论家季札对周代音乐、舞蹈和诗歌都有卓越的评论建树,他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忧而不困”的审美观和文艺评论观,促进了春秋时期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文以资政”和“文以载道”方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又如近现代的王国维、梁启超、鲁迅、朱光潜等文艺名家,依托文艺评论去唤醒民众、改造国民性。由此可见,从古到今,对于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艺评论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就我个人而言,在长期以来的文艺评论工作中,我也为推动行业进步贡献了绵薄之力。在新世纪之初,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多次撰文,批判低俗文艺,呼唤新的道德风尚、社会风气和新的文化思潮,其中部分观点成为社会焦点和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在评论工作中积极倡导守正创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文艺批判精神,提出“影以资政”“影以载道”“影以明德”等学术主张,提倡“有思想的评论”和“有评论的思想”相结合,强调评论要在“传播上有市场、社会上起作用、时空上立得住”,推动“中国式文艺评论”为时代、为人民服务,部分成果屡获嘉奖。

  中国艺术报:您认为,那些能真正起到批评和指导作用的文艺评论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薛晋文:真正能起到批评和指导作用的文艺评论作品,首先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它们大都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批评观点和批评立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操性;其次是具有鲜明的引领性品格,这类评论往往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导向意识和忧患意识,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帮助解决创作问题的同时努力引领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另外,这类评论还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品格,它们不是一味的隔靴搔痒、吹喇叭和抬轿子,而是在忠言逆耳和以理服人中为行业指点迷津。

  中国艺术报:您的学术研究偏向于影视方向,在您看来,当下影视领域中的文艺评论工作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

  薛晋文:的确,当下影视领域中的文艺评论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影视评论存在思想内容空洞和穿透力不强的问题,自然地,这些评论难以产出共鸣和共情效果,对于提升大众审美水准、道德情操作用有限,对于筑牢人民的信仰根基、文化定力和精神家园影响乏力。另一方面,部分影视评论存在没有站稳人民立场的问题,它们几乎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时代担当和人民情怀,有的批评家将影视批评作为牟利的捷径,天天为某些利益圈子代言和站台,什么言过其实的赞歌都敢唱,丧失了基本的人民立场和文艺良知。

  中国艺术报:您长期在高校中工作,想请您介绍下,当前高校文艺评论教育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未来应该如何做好文艺评论的高等教育工作?

  薛晋文:新时代以来,高校文艺评论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但仍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艺评论队伍和结构有待优化——青年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滞后,机制体制还需要打通和破壁,对于职称评审和评奖机制尤其如此,文艺评论文章尚未得到和理论文章一样的地位和评估,部分评论人才发声和发文渠道有限,特别是地方院校,在重点刊物发文的机会很少。希望中国文联和中国评协更加重视地方高校、县乡基层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团结引领地方文艺评论工作者,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文化强国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