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档电影何以吸引观众?
栏目:中国新闻名专栏·艺苑走笔
作者:程楠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统计,刚刚结束的2024元旦假期以15.33亿元票房成绩创中国影史同档期电影票房新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4.11亿元,市场占比92.04%。刷新这场新纪录的主力军,正是当代年轻观众。

  元旦跨年夜是年轻人的主场。分获元旦档票房前两名的《一闪一闪亮星星》和《年会不能停!》以不同方式为年轻电影观众“造梦”,成就了一场大型的集体狂欢。

  《一闪一闪亮星星》改编自2022年爱奇艺播出的同名网剧,该剧以爱情为主题,集结了“穿越、暗恋、奇幻、悬疑、青春”等热词,一众高黏度剧集粉丝为此次元旦档票房贡献了重要力量,微博上更是有不少网友称自己已经“三刷”。根据猫眼数据统计,该片小于25岁的观众占比达69.8%,其中近半数观众小于20岁。这批观众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高速发展进程中成长,是典型的“Z世代”,他们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电影。对于他们来说,相比欣赏一个好故事,体验与互动更为重要。“Z世代”观众乐于在作品中深挖细节,擅长“埋梗”与“玩梗”,喜爱用“同人作品”和“二创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从观众到粉丝再到“作者”的身份转换,不仅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影片叙事,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也同时完成了对影片的多向度传播。今年元旦档,片方玩起了体验式营销。《一闪一闪亮星星》中,“张万森,下雪了”本是剧集中的一句台词,由于男主角张万森未能完成“初雪约定”,使得这句台词成为“思念”的暗号。电影上映后,片方于部分影院打造的“下雪场”仿佛邀请观众共赴一场爱情之约,下雪成为一种美好的寄寓,使得特殊场次刚一发售便被抢购一空。虽然由于经验不足,“下雪”在部分影院遭遇了“局部降雪”或“暴雪”的尴尬场面,但从众多粉丝观众的反馈来看,此举亦不失为片方的有益尝试。

  《年会不能停!》借由讽刺大厂企业文化为当代打工人代言,影片以一种批判精神观照当下职场群体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简直像是在看纪录片”是网友对该片的调侃,其背后体现出主创们长时间积累真实素材的努力,以及身为编剧和导演的董润年抓取现实题材的能力。年轻观众们在一次次欢笑中达成情感共识,仿佛在这场“开年会不如打BOSS”的斗争中找到了“战友”“同盟”,更像是电影主创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真正释放压力的年会,大家在影厅欢聚一堂,让电影把不能写在年终总结中的话全盘托出。该片以20岁至39岁的观众为主要观影群体,且年龄分布较为平均,职场人是这部影片的主要观众,也有不少年轻家长将其作为合家欢电影。有观众指出,影片在娱乐大众之后,现实并没有改变;电影结尾过于理想,并不可信。笔者认为,解决社会问题从不是一部电影应承载的功能。该片所探讨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命题已构成影片所提供的价值。而观众对于影片的这种强烈期许,更让我们看到在电影中获得一种情感认同与寄托,已替代了曾经占领主流市场的科技奇观、视听效果,成为时下年轻观众们走进电影院的诉求。在营销方面,《年会不能停!》也为观众安排了“啤酒场”的特殊场次,啤酒本身与年会主题相契合,也让观众得以在具有高度共识的剧情中“举杯相庆”,获得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元旦档还有诸多影片在营销手段上出新,比如《潜行》以赠彩票的形式布置了“彩票场”,而《非诚勿扰3》在部分场次中向观众送了橙子,寓意“橙”意满满。不过总体来说,营销虽惠及观众,但与影片表达关联性较为牵强,效果略显平淡。在娱乐形式纷繁多样的今天,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等都欲在人们的业余时间中分一杯羹,电影应如何留住属于自己的观众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电影是属于大众的艺术。电影的诞生与发展依托技术革命让艺术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其间,3D、4D手段的出现让观影冲破二维空间,得以让观众获得更接近真实的沉浸感受。无论电影如何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更多观众拥有更好体验。但丰富的营销手段仅仅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一种方式,说到底,还是要影片本身过硬。让观众“想看”,却是一部电影面对观众的起点,而非终点。

  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使观众审美需求进一步提高,在近年来节假日电影消费中,进口大片已淡出主流市场,明星、大制作、抖包袱也不再是高票房电影必备,中国观众已在电影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不一味迎合观众,而是在广阔的生活旷野中感受时代,理解时代,诉说时代,或许将为制作一部好电影创造更多可能。因此,当我们谈论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与其说好的电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观众,不如说,是观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