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杂技发展
尹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编剧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突出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百年来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空前高度的今天,也提醒我们审视传统艺术的发展道路,总结好经验和理论,在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中国是杂技艺术发源国之一,也是世界杂技大国,在全球杂技艺术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杂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杂技从人之“角抵”发端,在歌、舞、乐一体的文化传统中浸润成长,较早建立了一套以高度发达的人体技巧为主的技艺体系,走上了一条区别于西方马戏的中国之路。自1942年延安杂技团成立以来,党领导中国杂技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人民文艺道路,全面保障了杂技的传承改良与健康发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杂技剧这一新剧种的诞生开启了传统杂技的变革性实践,中国杂技走上了一条守正创新的现代化之路。今天的世界杂坛,中国杂技不仅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还以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化高度立足于世界。近来,中国吴桥国际马戏节、中国国际马戏节、上海国际魔术节相继举办,一时间世界杂技汇聚东方,在中国的舞台上交流互鉴,展示着中国杂技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和开放包容的胸怀视野,呈现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景象。
新时代 新征程 新指向
尹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资深教授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代全党的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指出了方向、规划了蓝图、设计了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工作要着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文化建设指出了目标和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述了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时代命题,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才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形成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体系,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指向,既是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时代使命,也是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验收指标,将指导全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重塑当代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和风骨
叶青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体大思精,蕴含着伟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着力破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整体性思想建构。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重要理论创新;同时,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文艺理论工作应立足当代文化实践,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为理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应致力于中国文艺评论理论体系建构,筑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当代文艺评论理论构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凸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特别要致力于从传统文艺美学中提炼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观念、美学精神和价值追求,使其融合到时代文化精神的伟大创造中。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应着眼于时代需求,推动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勇毅、生气昂扬的美学风尚与时代精神,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格局提供独具价值的新贡献。
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重塑当代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和风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艺评论工作有着专门论述,为我们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根本遵循。当代文艺评论必须坚持鲜明价值判断和导向,聚焦于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美学观,聚焦于对社会良知的唤起,聚焦于对美好人性的反映,增强朝气锐气,以蕴含感染力、说服力和强大逻辑力量的有风骨的文艺评论,直抵新时代文艺现场。
开掘历史纵深 寻找创新空间
叶培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常常令我想到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具有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这样的气象和格局。
具体到人文学科领域,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深入回望历史,开掘纵深,寻找创新空间,彰显其中的民族精气神,创造人文新形态,构建新的中华文明的人文表达。其根本原则就是“第二个结合”,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就笔者所从事的书法领域而言,20世纪80年代前后,书法伴随改革开放迎来全面复兴,但复兴过程仍是艰难的。一方面“艺术学科”地位的提升步履艰辛,直到2022年版《学科目录》才获得了与其他艺术并列于“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中的地位,同时获得与美术一起招收专业博士的许可;另一方面,书法的自身建设一直面临着西式艺术学术语、概念、命题、原理等的挑战,如何建立中国式的书法学理论体系,仍然是当下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当我们以“线条”代替“笔画”、以“构成”代替“结构”和“章法”来讨论书法问题时,蕴含在原有概念之中的许多中国道理,就有可能被遮蔽乃至替换,随之而来的则可能是创作、审美上的一系列不同。
我们应当发挥思想文化主动,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方向性意义,努力正本清源,将包含在中国书法这一文化瑰宝中的民族的精气神的东西真正揭示出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使书法艺术真正为中国艺术学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笔墨的力量。
以“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的高度瞻望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文明多样化景观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历史舞台上演的基本剧情。文明的艺术和艺术的文明是文明多样性和基于这种多样性产生的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文明之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的美学本质、美学属性和美学关系的确认,这个崭新的判断敞开了文明的美学空间。艺术是“文明之美”的重要一维。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艺术往往先行,而且往往也是留下文化痕迹最多的地方。
文明及其文明之美是流动的。它沿时间的纵轴从过去向未来流淌,它也向空间的此地与彼地之间流动。此一文明之美与彼一文明之美发生关联和产生关系,就必然会形成彼此观照的美学原则。这就是费孝通先生“美学四句”箴言给我们的启示。“美美与共”的推进路径是:一是用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对立;二是用文明包容代替文明歧视、唯我独尊;三是用文明互赏取代文明唯我中心和唯我独美;四是用文明互鉴推进文明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命运与共。
中国艺术已然构成中华文明的独特范式,焕发着强大魅力,具有可以自美其美、自强其美的美学自信,具有使人趋而向美、被人所美的文明自信,具有与他者之美比肩媲美、美美与共的精神自信。以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是我们为世界文明和平、发展、进步、繁荣作出贡献的一个历史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