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摘编(四)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strong>以评论助推中国音乐发展</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周海宏<br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2/202311/W020231128737355676993.jpg" OLDSRC="W020231128737355676993.jpg" /></p>
<p>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当代音乐评论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导向。</p>
<p>  第一,音乐评论要进一步引导音乐创作实践创新,开拓音乐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提升音乐艺术水平。同时,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为价值尺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焕发新的生机。</p>
<p>  第二,在音乐评论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评价,引导和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p>
<p>  第三,在音乐评论中,我们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发展。音乐评论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需要,推动音乐创作为人民创作和服务,推动音乐创作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需求。</p>
<p>  第四,通过音乐评论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音乐评论可以通过对音乐创作进行评价和引导,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和提升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
<p>  第五,音乐评论在提高公众音乐审美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公众对优秀音乐的偏好和鉴赏能力。通过音乐评论的引导和推荐,公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拓展音乐审美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公众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p>
<p>&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傅道彬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2/202311/W020231128737355679747.jpg" OLDSRC="W020231128737355679747.jpg" /></p>
<p>  习近平总书记以“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高度概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作为中华文明的首要特征,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意义,是思想性、精神性的多样统一。</p>
<p>  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流动犹如江河从未断绝,这种思想的连续性是文明连续性的前提,文学的连续性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体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两个基本方面。在文学创作方面,从《诗经》《左传》《庄子》《史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到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人格风范和审美精神。在文学理论方面,以《乐记》《文心雕龙》《原诗》《人间词话》等为代表的古典文艺理论著作,反映着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独特理论话语和艺术观念。</p>
<p>  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当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出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精神的延续。</p>
<p>  首先,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建设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原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艺理论的结合,与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结合。</p>
<p>  其次,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的品格与精神,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p>
<p>  最后,从文学传统出发,就是坚守文学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精神。一方面是提倡文艺为人民书写,始终保持与人民大众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是应当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的欣赏者、接受者,同时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力量。</p>
<p>&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文化自信重在行动</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袁正领<br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br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2/202311/W020231128737355678943.jpg" OLDSRC="W020231128737355678943.jpg" /></p>
<p>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里的“首要任务”,不仅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昭示,文化自信不只体现在思想认识和情感心理上,更要体现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守正创新的行动上,这样自信才有坚实的根基,中华文明才有巩固恒久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精神上永远的独立自主。</p>
<p>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文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文艺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以积极的创新创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应紧紧围绕创作优秀作品这一中心任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实践中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审美追求,化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以直击人心的感染力引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应充分发挥文艺“发时代之先声”的高度敏锐性,捕捉和书写时代的进步要求,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抱有胸怀天下、创作史诗的艺术雄心,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洞察人类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讲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应致力于文艺创作与评论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强化创作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导向,增进评论的实践基础和现实针对性,共同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涵育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的力量。</p>
<p>&nbsp;</p>
<p align="center"><strong>融通古今中外推动文艺理论评论守正创新</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杨晓雪<br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br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2/202311/W020231128737355679242.jpg" OLDSRC="W020231128737355679242.jpg" /></p>
<p>  “古今中外”自近代以来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纵深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阔视野,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面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与科学思想方法,创新性地回答了如何对待“古今中外”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一个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的思想体系,为我们树立了内蕴丰赡、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理论典范。</p>
<p>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为文艺理论评论如何融通“古今中外”、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主体意识是前提,要立足中国,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盲从剪裁,不生搬硬套,以卓然自立的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其次,坚持厚积薄发、古为今用是根本,要回归本源,既以礼敬态度对待前人遗产,避免功利性地汲汲于“用”,而是以“不用”之心做“有用”之事,夯实根基、博观而约取;又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焕发传统文论资源活的生命性。再次,秉持开放包容、西为中用是途径,要放眼世界,以“平视”的态度坚持批判“拿来”,兼收并蓄全人类一切优秀理论和实践成果,以之丰富充实自己。第四,回应真问题、用于真实践是宗旨,要引领未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避免落入从概念到概念、“以筌为鱼”的误区,真正发挥文艺理论评论引导创作、推动实践的作用。</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