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连通幸福河
——文学艺术家巡沅水看沅陵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初秋的沅水两岸,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这和中国作协会员、国网信阳供电公司工程师林平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想象中的沅水河面应该比较窄,不像现在这么宽,也很难把它与过去的凶名联系起来——‘三垴九洞十八滩,沅江处处鬼门关’。”眼前的沅水无疑是美的,陕西省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的李高艳赞叹:“船从江上过,青山倒映在清亮的江中,有一刻我都分不清江里的山是虚的,还是岸上的山是虚的。”这些美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成果。

  8月20日至2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文学艺术家齐聚湖南沅陵,开展“幸福河湖·中国文学艺术家巡沅水看沅陵”活动。本次活动由水利部办公厅、水利部河湖管理司、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湖南省水利厅指导,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诗刊》社、怀化市委宣传部主办,以“幸福河湖”为主题,见证安澜之河、富民之河、宜居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水利部河湖管理司副司长杨涛说,这次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河湖长制决策部署的一次有益探索,是推动全社会爱河护河、共同参与河湖管理保护的一次生动实践。正如参加此次活动的中国水利文协主席李先明所说:“深入沅水和沅陵,感受幸福河湖,感受沅江的发展、时代的脉动、江河的光彩。”

  “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沈从文先生的这句话成为当代沅陵最广为人知的标签。沅陵水系发达,河湖密布,沅水、酉水两大水系穿境而过,交汇于沅陵县城。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沅水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是著名的黄金水道之一,其凶险也是数一数二的。流传下来的高亢、悠远、绵长、激荡的船工号子,江滩上纤夫攀爬的铁链“寡妇链”,都见证了沅水的无情。然而随着五强溪、凤滩、高滩3座大中型水电站的修建,沅水变得温柔。活动中,大家参观了凤滩水电站,看到“三垴九洞十八滩”已湮没在历史的记忆中。“水利是用大自然的美好造福于人类的美好。”作为第三代水利人,西安市水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研究馆员、中国水利文协书协分会常务理事吉燕莉说。

  如今高峡出平湖,沅水上百座岛屿和半岛如珍珠散落玉盘,湖中有湖、山外有山、水环山抱。五强溪库区陈家滩乡就是其中之一。在陈家滩乡,文艺家们目睹了沅水五强溪库区守护一江碧水“十年禁渔”、河道砂石全面禁采等河湖长制工作成果。只见河面上漂荡着三两小舟,头戴斗笠、身着蓝色小衫的工作人员正在河中清理垃圾。他们叫“河小青”,是在“河流守护、绿色传播、生态修复、环保行动”等工作领域助力河湖长制的志愿者。事实上,不仅仅是五强溪库区,在沅陵县的水域内,处处可见穿着绿色、橘色小衫的“河小青”,他们成为此行摄影师镜头追逐的焦点,他们是河湖长制实施的一个小小缩影。

  近年来,沅陵县认真履行各级河长职责,加强河湖综合治理,全县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沅水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沅水怀化段水质持续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及以上,怀化连续两年上榜全国水质最好的3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从沅陵河湖长制贯彻落实,到‘河小青’及老百姓热情参与,从舍小家为大家,拆除养鱼网箱等措施,再到水秀山青,成效明显,令人难忘。”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原社长、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郭晓勇说。

  好水好山出好茶,灵秀的水土孕育出独特的沅陵碣滩茶。在以碣滩茶园为特色景观依托的官庄镇界亭驿村,沿着金洲溪漫步茶园,只见村民正在除草,为秋茶采摘做准备;登“文心阁”望远,三座相连的大山好似笔架,山下的小溪犹如墨汁,茶园犹如一张宣纸,如画的风景让大家流连忘返。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官庄镇着力打造金洲溪流域生态养生样板河段,以河湖长制示范点串起绿色生态风景线,走出了一条河系治理与乡村振兴和谐相融之路,让老百姓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真金白银”。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村民建起了别墅,村巷里随处可见村规民约。“群众幸福感满满,群众生活文明化大大提升,村规民约、家训文化等洋溢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吉燕莉感动地说。

  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文艺家们在沅江岸畔增殖放流,参观河长制公园,走进世界第一空腹坝凤滩水电站,探访污水处理厂,感受河湖长制守护一江碧水;眺望二酉山,深入莲花池村,徒步借母溪,登临凤凰山,访虎溪书院,感受沅水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开展了两场“送文化种文化创文化”活动,为水利职工书写作画。

  对于文艺家们而言,这是一次可以出好作品的采风活动。中国水利文协美术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晋知华表示,要以组画的形式,把目之所及、心之所想寄之于水墨,“表现沅陵山水之大美,表现生机盎然的沅陵山水之新象”。而同是水利人的文学创作者高洋感觉自己在沅陵被治愈、被孵化了,她计划从沅陵的物产、饮食文化几个方面进行延伸拓展,“将这里的历史文化和乡村建设的各种成果融汇在文字里。写味津而回甘的碣滩茶,写它背后做为贡茶的历史故事,写肥美的五强溪鱼,写沅陵朝来暮往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