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
作者:郭浩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民族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

——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延边站侧记

  立秋刚过,很多城市依旧处在暑热之中,长白山下的延边,山麓密林中已吹过凉爽的风。8月17日至19日,来自北京、长春、成都多地的舞蹈编导工作者们,来到这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

  舞蹈创新最重要的是舞蹈语汇的创新,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吸吮养分、滋养灵感,至关重要,因此这次采风之旅尤其注重对于民族舞蹈元素和框架的深挖构建。8月17日,采风团一行来到了汪清县农乐舞非遗展览馆,观看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表演。

  象帽舞因为其炫动的舞蹈效果,在延边州年轻人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延边州每年举办的数百场文艺汇演,都会有年轻人在其中“植入”象帽元素。在这里,采风团看到了最原生态的舞蹈。伴随着节拍,演员们快速甩动头上的象帽——帽子上几米长的飘带旋转如风,变幻无穷,状如舞动的“彩虹”,令人叹为观止。看完演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被大家围了起来。他虽然已经60多岁,但仍活跃于舞台之上,曾以30秒内甩动32米双层彩带并跳跃44次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象帽舞动的技巧和训练的方法是什么?”“朝鲜族农乐舞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如何更好地创新和继承?”一个个问题被抛出,金明春耐心解答,说到激动处,还现场给大家作了演示。“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是一个很大的门类。”金明春说,“我的任务是把这门艺术交到年轻人手中,让它发扬光大。”

  8月18日中午,采风团一行来到安图县新屯村。新屯村110户村民家家掌握民俗技艺,其中21人是非遗传承人。他们擅长的朝鲜族农乐舞来源于古代的农耕歌舞,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农耕实践中创造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艺术。2009年9月,农乐舞成为我国唯一的舞蹈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这里即将上演一场精彩的农乐舞“踩地神”表演。村活动中心的大院里,狮虎旗迎风猎猎,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们有的佩戴面具,有的头戴象帽,有的身着传统农耕服饰,阵势庄重严肃。“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幡幛最为醒目,这是农耕民族敬畏自然天地、不忘衣食来源的立身之训。铜锣、钲、鼓响起,他们的步伐灵巧明快,既充满了韵律感又和谐统一。采风团的成员们在听到音乐时,身体里的舞蹈基因涌动翻滚得到唤醒,他们加入农乐队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踏着音乐,跟村民共同完成了整个仪式。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8月19日上午,参观图们市白龙村“百年部落”间隙,院中空地上,能歌善舞的朝鲜族妇女们已经跳起了朝鲜族舞蹈。她们的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宕,活泼潇洒、明朗激昂,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沉醉。舞至高潮,她们热忱地邀请采风团成员加入。于是,大家随乐而舞,欢歌笑语、天南地北,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完成了一次时空合体。采风团成员、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编导系副教授谢飞说:“跟朝鲜族同胞共同起舞的那一刻,我感觉到横亘在创作中的那一道隔膜轰然碎裂。兴奋喜悦感动齐头并进,涌上心头,那种创作的灵感和愿望又一次被激发。”

  在这次采风中,采风团对“为人民而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8月19日下午,大家参观了延边歌舞团和延边舞协培训中心。在延边歌舞团,采风团发现这里竟然有一间特殊的房间——抖音直播间。“去年开始,延边歌舞团考虑从传统的线下剧场向‘数字院团’转变,所以成立了延边歌舞团抖音组。2022年6月26日开始的首场直播,就受到网友的热烈欢迎。”中国舞协副主席、延边舞协主席、延边歌舞团副团长咸顺女露出骄傲的神情,“这在全国也是开创性的,网络平台的撬动作用很大,观众不需要来到延边,不用走进剧场,就能感受到朝鲜族舞蹈的魅力”。

  在延边舞协培训中心,采风团成员们现场观看了学员作品。虽然有些动作还略显生疏,走位还不够完美,但对于一支由业余的退休人员组成的表演队伍,这已实属不易。据介绍,延边舞协培训中心已成立近20年,教学团队由州内最优秀的专业舞蹈编导、教师组成。如今,这里的课程十分抢手。采风团成员们深深感到,舞蹈艺术在这里成为了服务群众社会的重要力量,而这份群众基础才是舞蹈最健康的肌理,才是延边真正成为“歌舞之乡”的秘诀。

  3天的行程紧凑充实,带着深沉的思考、创作的灵感,大家依依惜别。采风团成员、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崔月梅对本次活动深有感触,“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生活实践中,到处跃动着火热的篇章,这是人民的史诗,也是舞蹈创作最好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