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遇见”的方式,展现侗族大歌的魅力
——“天籁侗音——侗族传统音乐社教活动”侧记
作者:郑荣健 胡睿妍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天到,蝉儿鸣,侗家人民把歌唱,歌声悠悠传四方,天地人间充满爱。”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大歌,是贵州民歌皇冠上的璀璨宝石。“星光明月常把大地来照明,江山河水永世存。心心相印成良伴,船儿有桨不会沉。”户户哼唱的侗家琵琶歌,潺潺歌声里流淌着民族的记忆……

  8月8日至13日,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遇见非遗”(第十期):“天籁侗音——侗族传统音乐社教活动”在京连演8场。演出分为“序:源”和“乐”“情”“承”以及“尾声:和”共五个部分,用原汁原味的侗族传统音乐,带领观众一起走进侗乡,聆听天籁之音里流淌的民族记忆、时光味道和人民心声。来自贵州省凯里学院的嘎能朗侗歌合唱团的师生们,以及蒋步先、吴培焕、陆东辉、吴前春、吴显龙、吴胜华、吴玉英、吴世滔等演奏家和侗族大歌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笛子歌、侗戏和侗族特色乐器牛腿琴,与首都观众在这个夏天一起“遇见”非遗,共享天籁侗音,感受侗族传统音乐的魅力。

  侗族人民善良质朴、勤劳乐观,生活中处处是歌声,像藤编菜篮这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劳动工具便成为他们歌舞的伴奏乐器。人们用歌声追根溯源,歌颂美丽家园,吟唱永恒爱情。在侗族地区最为独特的恋爱习俗就是“行歌坐月”,侗家儿女用丝丝琴弦诉说儿女情长、传递绵绵爱意,让在场每一个沉浸在音乐中的人如醉如痴。“侗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可说是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能跳舞,所以千里侗乡常常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唐丽香说。

  据介绍,侗族传统音乐主要有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侗家小孩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咿呀学语,咿呀哼唱,与歌相伴,不断成长……“我手中的牛腿琴已在我家传承两百余年了。”蒋步先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的机会,回到故乡、扎根故乡,只为将侗族牛腿琴演奏技艺传承下去。他和大家讲述了牛腿琴的传说故事,并和女儿蒋筝筝合作演奏了《侗戏调》,乐音时而悠扬舒适如小桥流水,时而如山涛翻滚给人以力量与振奋,时而灵动轻盈,用无限的爱与温暖带给人们治愈的力量。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非常智慧的生存理念。侗族人民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在侗族地区,歌师被公认为是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最受大家尊重。正如一首侗歌唱的那样:“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何家国对侗族大歌、琵琶歌、行歌坐月、侗戏、牛腿琴一一做了简要的学术讲解,让观众既能够了解其历史传承与发展现状,也便于更好地欣赏其艺术魅力。

  凯里学院是国家民委与贵州省政府共建高校,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组建有嘎能朗侗歌合唱团等多支艺术团体,还专门开设有五年一贯制民族文化传承班,培养出大批民族文化传承人。此次由18人组成演出团队带来了15个节目,他们带着侗族传统音乐走过悠久的历史,在与当代生活的连接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演出的压轴节目是侗族传统歌舞表演踩歌堂,正值暑假客流高峰,观众和传承人手牵手一起踩歌堂,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遇见了非遗,体验了非遗,最后爱上了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