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活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活味道与情感温度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程楠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刚刚结束的端午节接棒今年“史上最火”“五一”假期,呈现出旅游与消费的火热景象。端午作为民俗大节,文化市场也如今年的天气一般迎来一股热浪,各地端午游园会、文化艺术周等活动竞相开场。在北京的中国农业展览馆、杭州的梦想小镇天使村、义乌的1970文创园、厦门的联发华美空间等众多文化空间都可见到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端午市集,将包粽子、挂艾草、点雄黄、制香包等多种民俗活动一站式集齐,为人们带来沉浸式体验。

  端午节俗文化形式多样,依托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变迁与社会飞速发展中,人类的生活习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伴随着工业、商业、外来文化等的介入,节俗文化也逐渐成为一种复合性文化,不断丰富着自身形态,其蕴藏的中华民族智慧赓续传承、迭代更新,在生活与情感联结中寻求着新的文化表达。

  节俗文化是一座联结古今的桥梁,使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它是“活”的文化,源于民间、属于民间,本身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也充满着群众的生活智慧,在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赓续着中华文脉。在今年的端午文化消费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传统文化都与当下生活发生着紧密的交融。比如传统粽子做法与现代美食文化相结合,增添了很多新口味,芋泥粽、乳酪粽、云腿粽、蛋黄粽,还有很多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士喜爱的杂粮粽等等受到消费者青睐。与粽子相同,许多民俗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中演绎着更多可能,与当代审美旨趣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相融合,有了更为鲜活的表达。端午的插菖蒲、艾叶等习俗,本身即源自于芒种与夏至时节驱虫避害的手段。端午正值夏季,今年尤为炎热,人们把买来或亲手制作的艾草花束挂在门上,既彰显了对节俗文化的承袭,更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赛龙舟是端午的传统项目,因很多地方受环境限制难以开展,所以在有些市集中,可以见到把赛龙舟移植到划船机这一运动器材上,与现代健身运动相结合,使传播节俗文化内涵的媒介拓展至日常生活场景中,为人们理解参与、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多维视角。生活烟火气是文化传播的助推剂。人们对端午节俗文化的多样性体验,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更延展了其生命力。

  节俗文化是一座传递情感的桥梁,为中华文明铺垫了浓厚的情感底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构建的精神谱系和文明基因,饱含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及注重团圆的伦理观。节俗文化源于人们深切的情感需求,是民间情感集中表达的载体,像是春节、元宵节、七夕节,无不以文化寄托人们美好的情感,端午亦是如此。今年端午假期,沉浸式游园会、市集占据文化消费市场主流地位,很多场所提供国风服装体验、民俗文创制作等服务,甚至有的园区借助地利优势,将自身打造成为古代街景。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放下手机,从忙碌的日常生活抽离出来,沉浸式体验节俗文化带来的审美享受,加深了与亲朋好友的情感联系。群众是节俗文化的实践者,更是节俗文化的传承者。今年的端午文化活动中,亲子主题尤为突出,众多游园会与市集开辟了亲子项目,在家庭互动中,节俗文化也潜移默化得到了传承。赛龙舟项目中,人们或亲身参与,或在岸边为参赛队伍摇旗呐喊,在奋力拼搏的过程中,在团结协作的鼓励中,彼此情感得以拉近,在社交属性的加持下,节俗文化的精神价值在人们的热情参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端午作为文化内涵多元化、活动主题多样化的传统节日,在传统文化焕活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在历史更迭与社会发展中,爱国主义文化、卫生防疫文化、古诗词文化、体育文化的融入,不断赋予端午节新的文化内涵。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逐渐远去和现代城镇化的演进,节俗生态也在不断演变。作为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节俗文化,自然也面临着赓续传承和融入现代生活的课题。在笔者看来,这既要适时规范和倡导文明的节俗活动,也要尊重节俗生态自身的连续性、完整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和现代生活需要的框架中给予观照。从前述的若干例子中可以发现,只有当民俗文化走进生活中,与情感相联结,才能在时代进程中焕发出生生不息的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