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可以让传统艺术更具魅力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黄西蒙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媒体日前报道,“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牡丹亭·音乐传奇——昆曲与竖琴五重奏音乐会》《无论西东——“方锦龙和他的朋友们”音乐鉴赏会》这两台演出得到格外的好评。纵观网络文化空间,很多经典的艺术元素都经过了“文创”,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也使传统艺术焕发了生机,增强了魅力与传播力。

  过去某些观念认为,传统艺术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其不可轻易改变的经典呈现方式,如同舞台上的表演,每一个动作、眼神都很有“讲究”,稍微有些创新,都是对前人和经典的不敬。但是,在变化迅猛的网络文化生态里,再经典的传统艺术也不能总是“唱老调子”,否则终将失去年轻人的认同和喜爱。

  文化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经典的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必须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但承继传统并不意味着不顾时代发展的潮流。如今,我们能看到,不论是在线下的表演里,还是在线上的视频平台中,都有各种在守正之下对传统艺术的“二次加工”或“混搭”处理方式。比如,经典的“游园惊梦”故事,就在昆曲、竖琴等中西音乐元素的混合“演绎”下,变得更加有趣。而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等视频平台上,则有“方锦龙怀抱琵琶,与网络虚拟偶像洛天依同台”的“奇特”组合——古典元素与网络二次元形象的结合。年轻人可以一边刷着弹幕,表达自己的热情,一边进入那些经典的文学场景和艺术空间,看似“违和”,实际上是代表前沿方向的创新之举。

  传统艺术“文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说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其呈现方式往往是生动的、灵活的。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音乐、表演艺术上,在广义的文化范畴中,其实都有诸多表现。比如,当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时,看到电子屏幕上的动画版“甲骨文故事”,或者发现人工智能化的文物讲解时,会明显感到一种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后的冲击力——它会直接影响受众对文化、艺术的感知,即便是那些对此不了解、不感兴趣的小朋友,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念头。对已经有些“基础认识”的成年人来说,这种“文创”的文化、艺术呈现方式,也是在繁忙工作之外的“娱情方式”,在闲暇之中也能不虚度光阴,不仅陶冶了情操,还获得了必要的精神享受。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小觑传统艺术“文创”趋势的前景。一方面,年轻人的喜好往往能决定事物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先以有趣的、生动的形式来吸引年轻人,才能让其慢慢了解传统艺术的深层内涵,从而让传统艺术拥有了持久的群众认同感和未来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深谙“文创”之道的年轻人,也会渐渐成为改编传统艺术的参与者,将更流行的元素、更新锐的观念加入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进而实现艺术与受众之间的有益互动,双向提升。

  当然,我们也得看到,也不是所有的“文创”都是合理的。有些商家打着“文创”的旗号,干的却是赚快钱的事:嘴上说着“文化”,心中全是生意。他们不仅在改编艺术上“乱作为”,让观众直呼“辣眼睛”,还损坏了经典艺术的口碑,实在是不可取的做法。还有一些偏激的“文创”做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由于不了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规律,硬是加入很多不相关的、毫无审美趣味的东西,把艺术搞得很无聊乃至低俗,也是违背“文创”的本来要求的做法。

  说到底,艺术“文创”还是一个需要一定耐心和专业素养的事情,我们对于艺术的改编和创新事业,不能有太急功近利的念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与更加敏锐的判断力,将那些经典元素与流行的形式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与网络文化互动、对话,真正实现传统艺术生命力和传播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