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不下春联,何谈城市文明创建
栏目:观点
作者:王拓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节刚过,一则关于“撕春联”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热议,某些地方的城管部门以“创建文明城市”和“整治市容”为由,在未经商户同意的情况下,将辖区街道内多数商铺门面上张贴的春联和“福”字进行了粗暴的清理。这一行为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和普遍谴责。其实,回顾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城管人员“撕春联”的行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有媒体报道,往年曾有城管部门在大年初三当日就公然撕除民众家门上的春联,甚至也有干脆禁止商户张贴春联的做法。

  “撕春联”的粗暴执法行为年年受到批评,却年年“复发”,背后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不能不引起重视。

  一方面,“撕春联”往往是在“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的旗号下产生的,城市管理部门将张贴在街道两旁大门上的春联和“福”字看作影响“文明”、破坏“卫生”的“毒瘤”,实则是没有感受到春联和“福”字对民众及城市生活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作家冯骥才曾言,民间审美是一种民间情感。“懂得了民间的审美,就可以感受到民间的情感,心怀着民间的情感就一定能悟解到民间的审美。”春联和“福”字所体现的是民众普遍具有的文化认同感及对传统文化审美情感的重视,这种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感,本身就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粗暴对其进行清理,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在文化修养方面存在主观认识上的先天不足。

  另一方面,“撕春联”的粗暴执法行为,反映出执法者工作方式简单及存在管理上“一刀切”的问题。从法律角度来看,并没有任何的法律法规规定,评创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要禁止民众张贴春联;而从城市管理角度来看,直接撕掉样式丰富、形式多样的春联以及清理掉居民摆在路边的各种生活用品,往往是造就“整齐划一”的城市形象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一刀切”往往行政成本最低。但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的对民众日常生活和情感心理的伤害,却被忽略甚至漠视了。

  城市管理者首先要明白,贴春联、“福”字及贴窗花等普遍出现于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本身就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对这些传统民俗的热衷与实践,暗含了民众内心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它们不仅延续了人们对传统年俗文化的审美情感,也让人们在当代城市空间里感受到了传统的力量——现代社会从流动的传统中汲取到维系人心而又让人充满希冀的力量,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民众仍旧履行着敦亲睦族、怀德报本的文化使命。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城市文明、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所在。

  一座现代文明城市的形象不一定要靠城市表面的端庄和整洁来体现,而撕毁的春联和“福”字、禁绝街巷的“烟火气”更不能成为评价一座城市是否具备现代文明的标准。一座城市的精神文明风貌和现代文化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恰恰仰赖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一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百姓对于传统文化细微地自觉、细致地尊重乃至自信地传承,这反倒说明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程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倘若城市管理者都能拥有这样的认知,相信他们可以转变观念、改善作风,并拿出更好和更妥善的解决办法,做到“贴春联”与“维护城市形象”两不误。如此,他们也就无须去撕掉那些本不会“破坏城市环境”和“有碍市容市貌”的春联和“福”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