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热播——
坚持创新,让文化自信在观众的心里落地生根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司木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海报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以来,文化自信被越来越广泛地提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关系到国民的精神面貌,也关乎国运的发展走向,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一道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

  作为国内文化节目的重要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民政部联合推出的《中国地名大会》积极响应时代命题,在推动文化自信这条赛道上跑在了前面。《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已于日前开播。该节目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文化为根,为大众提供优质文化内容,不仅打造出一块收视与口碑都过硬的金字招牌,也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带领观众更透彻地了解地名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群众的知识修养与文化自信。

  坚持创新,是《中国地名大会》的不变宗旨。据了解,该节目第一季开始大胆使用VR、千亿像素等前沿影像技术,用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第二季首创“分团而战”的竞争模式,通过飞花令、故事汇、拼字题等具有游戏色彩的环节提升趣味性;目前正在热播的第三季,则继续创新,深入到地名文化之中,引经据典、一闻千悟,在原有的体系结构上进行发掘和延展,在全新改版的“龙虎争名”“跟着地名游中国”“闻名而动”“特别出题人”“地名之最”“地名天梯”等环节中进行知识竞答,在保证内容含金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竞技感,调动了选手和观众的参与热情。

  基于系统且巧妙的设计,《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的每一期节目都像是一座体系庞大又脉络清晰的宝藏。如在第4期节目中,从唐代的县志考证到明清的楼牌,从地名字体的演变到因地得名的美食,选手们在热烈的气氛中游山玩水、答题看景、品尝美食,可谓兴致盎然。更难能可贵的是,该节目不仅讲述每个地名背后的历史,更紧扣时代脉搏,讲述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人文故事——当镜头来到洞庭湖的大堤上,观众随之了解到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开始实行为期十年的长江禁渔计划,包括该节目短片中的“胖姐”在内的许多渔民,都在政策的扶持下转向发展养殖和鱼类加工,通过电商售卖风干鱼,生活理念与新时代不断接轨。这时候,节目仿佛成为一条纽带,连接起这方水土的历史与未来,从大禹治水到长江禁渔,时空在这里交汇,书写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图景。

  时至今日,中国地名文化早已不再是一门一成不变的学问,而是带着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无论劳作在长江两岸的渔民,还是带着梦想出发的都市打工人;无论在绿野山间劳作的农者,还是节目中你追我赶的选手,抑或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名故事,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脚下的地名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国地名大会》的经验表明,一档文化节目的成功,必须要依托文化本身的底蕴和内涵,放大中国文化的资源优势。文化自信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更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还是读书写字看电视,文化无处不在,大象无形。而要想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功夫不仅要落到案头,更要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做文章,让观众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生活的地方,正如《中国地名大会》深耕地名文化这块阵地,只要不断积累沉淀、坚持发掘创新,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就如同一块提供充足养分的土壤,让文化自信在观众的心里落地生根、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