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表现大主题:杨家岭之舞
栏目:北京·艺评
作者:曹民  来源:中国艺术报

  10月末,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自亮相之后便引起了首都观众的热议。该剧以“延安木刻版画”为创作灵感,以音乐家、舞蹈家、文学家和美术家的视角再现了抗战时期的生活与斗争场面,分别从“厚土”“破晓”“永生”三个篇章追溯延安迎来文艺春天的火热时代,体现了“文艺创作为人民”的深刻主题表达。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成为了革命的灯塔,怀抱革命理想的青年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一时间出现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滚滚潮流。据《延安文艺史》记载,“仅1938年,在延安就聚集了百余名已有成就的文化人,包括作家、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等方面的人才。”

  1942年,在杨家岭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有着划时代意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明确了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导向。自此,广大艺术家更自觉地走向农村、走进工农兵,更广泛、更深刻地与大众相结合,脚踏实地寻觅文艺创作的意义。

  作为宣传革命的利器,延安木刻版画告别了西方现实主义版画表现手法,走向了人民生活的广阔天地,从“大众化”走向“化大众”,直至完成“民族化”的探索,构建起了“延安学派”的艺术特色。他们在创作中加入了年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元素,这不仅是创作理念上的改变,也更贴近群众的审美情趣。

  当时的作品多取材于农村与农民的生活,多以平凡的视角记录下历史发展变革中的代表性事件,如《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豆选》《来了亲人八路军》等。一幅幅流传至今的版画,用刻刀记录了硝烟,用信仰刻画着希望,它们凝结着鲜血与希望,传递着永不磨灭的“延安精神”。延安木刻版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中国抗战的一份历史文献,其成功的秘诀恰恰在于对于人民生活、人民精神的揭示。

  《杨家岭的春天》选择了十余幅延安木刻版画作品作为叙事线索,将刀刀入木的硬朗线条与陕北秧歌的粗犷、质朴相结合,以极具流动感的舞美呈现让演员与版画意象融为一体,以舞入画、以画代舞,穿越时空将观众带回了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正如编剧许锐提到:“延安木刻版画是艺术家个体对时代的理解和创造,是艺术家视角下的延安场景,每一幅版画都有深刻故事。这部剧很多舞段、剧情来源于版画,在舞台上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场面、调度和人物关系。”

  “延安风景”是整个舞蹈诗剧的序,文艺工作者们提着行李奔赴延安。舞台台口纱幕垂下,后区大屏上的黄土高原、民居、宝塔等仿佛电影镜头一般展示着延安的风景,而演员们在其间笑着、走着、舞着……

  “厚土”篇章借《抗旱》《挑水》《入仓》三幅版画讲述了老妈妈用无私的爱焐热了舞蹈家和音乐家的心。在与老妈妈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人民如母亲般的深情、如厚土般的滋养。他们脱下了洋装,舞蹈家拾起了扁担,与群众一起跳起了“挑水舞”;音乐家加入了陕北汉子队伍,共同“抗旱”。他们融入了当地的生产生活中,此时大屏出现了流动的黄土高原版画,舞台上扁担、锄头舞起来,安塞腰鼓打起来,秧歌步子扭起来,在一片丰收的喜悦场面下,众人举起了老妈妈,将粒粒饱满的粮食入仓……

  “破晓”篇章富于匠心地将《妇纺小组》《马锡五调解婚姻诉讼》《豆选》三幅版画串联了起来,窑洞、窗棂、灯笼、山水点缀了延安的夜景,文学家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得知青年慧儿的婚事遭到父亲反对,在担忧之下入了梦,于是一段充满奇趣的皮影式舞段出现了:他帮助慧儿与心上人逃离了父亲与媒婆的纠缠。梦醒以后,他尝试端了一碗豆子让乡亲用豆子来协同抉择,最后慧儿爹终于点头答应了女儿的想法,体现出当时群众对民主思想的认同。生活中的灵感也给予文学家创作上极大的帮助,在定格的群像中,他情不自禁舞了起来……

  “永生”篇章表现了美术家以笔为枪、与群众们共同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不屈精神。《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一声爆炸,舞台上一片血光、刀锋凛凛,即便如此,群众们仍纷纷肩挑手扛来支持抗战。大屏上是依旧流动的、血红的山、树、高原,美术家含泪一笔一笔刻画,在枪炮声中创作、在生死间成长。所有人同仇敌忾举起了枪,搭起了《人桥》,投入了战斗!在表现战场惊心动魄的舞段结束之后,一名小战士牺牲了,最后一次凝望着手中的版画……

  唢呐声声,艺术家们从群众中走了出来,延安宝塔为他们指明了方向,他们在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养分,内心的信念愈发坚定: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做人民的孺子牛,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恰如尾声中一曲《正青春》所唱的,正是他们的心声。

  《杨家岭的春天》采取了以单元剧叙事方式建构全剧,以“小而美”的意趣描绘了抗战时期文艺绽放的春天,指明了文艺创作“人民至上”的重要方向,充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获得的辉煌成就。

  “单元剧”叙事结构在影视创作中并不少见,如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兼具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近期有电视剧《功勋》《我们这十年》等。采取多个独立主题故事构成全剧,舍弃了在情节上的环环相扣,旨在更加深入地表达主题。《杨家岭的春天》也是如此,三个篇章的情节、人物虽然都相对独立,但主题奔向是一致的:“人民至上”。

  在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创作需求下,采用“单元剧”叙事方式可以有效地全景式展现时代风貌,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时会更加贴近观众,更易感受并接受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图。《杨家岭的春天》整体气质是淳朴、自然的,用观众看得懂的语言、感受得到的细节讲述时代故事,借用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得以较为快速、全面地展现抗战时期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先辈热血奋斗的伟大,也激励着当下我辈更好地建功立业。

  “单元剧”叙事结构有利也有弊,即尽管各个单元内部是完整的叙事,但因时间有限,难以深入开掘人物内心世界。这对于更加受限制的舞台艺术而言,其弊端是更明显的。《杨家岭的春天》塑造的四个人物形象——音乐家、舞蹈家、文学家、美术家,并未具体到姓甚名谁,指代的乃是特定的人群,主要展现他们融入人民生活的成长过程,且以群舞居多,单人舞、双人舞段偏少,表现的亦是这一类人群的“共性”。如何在宏大叙事下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创造,这是今后文艺创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毋庸置疑,《杨家岭的春天》在重大主题的创作上选择了恰当的叙事模式,深入挖掘了时代精神,在探索中记录了时代记忆,践行了文艺创作为人民的根本原则,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参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年正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乃是对文艺创作为人民理念的艺术致敬,激励着当代文艺工作者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恰如《正青春》唱得好:

  “窑洞透露的微光,恰似深情的凝望;

  杨家岭上的鼓乐,奏响春天的荣光;

  穿越时光的春风,向着同一个方向;

  时代前进的号角,吹响新时代的华章;

  踏上新征程,人民永远刻在心上!

  奋进吧,再出发,人民永远刻在心上!

  自信自强旗帜高扬!”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