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幻想与元宇宙的对接
——“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2.0举办
作者:文蓬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段时间以来,科技企业在产业层面对元宇宙进行了大量探索。元宇宙最初诞生于科幻,如何让元宇宙回到科幻,科幻作家、学者又如何看待元宇宙,特别是人类与元宇宙的关系?近日,艺术平台MANA播出了“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2.0。这场大会包含了元宇宙科幻文献展、“元宇宙:从数字吟游到后人类”高峰跨界论坛、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分享会等多项内容,对相关实践、设想进行了探索与探讨。世界科幻大会明年将首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元宇宙科幻大会特别邀请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执委会深度合作,并将“共生纪元”的主题理念以及强调参与性和体验感、联通全球社群的办会模式植入展区。

  高峰跨界论坛邀请了科幻作家刘慈欣、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副所长俞同舟、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端木琦、MYStudio设计研究事务所主理人于博柔及闵嘉剑、科幻作家杨平、“更新代”代表作家江波、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柏林艺术大学客座教授迭戈·阿古洛、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讲师阿尔菲·鲍恩进行论坛发言。

  论坛中,蓬莱科幻学院院长、作家吟光分享了关于“东方幻想”与“数字吟游”的思考,提出把东方视为一种路径,把幻想视为一种滤镜,透过“东方幻想”的视角去审视客观对象;在线上、元宇宙中相见的时刻,人们可以用数字方式复兴古老的“吟游诗人”传统。元宇宙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是与会专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刘慈欣表示,现在的元宇宙还没有超出原先科幻文学想象的范围。他认为,未来现实中的一些政治、经济实体会转移到元宇宙中。严锋认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通过文学、绘画、戏剧、电影等创造了虚拟的宇宙,随着科技发展,虚拟宇宙开始具有实体的力量,进入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融合的结果就产生了元宇宙。元宇宙在自由、创造、维度和身份等方面,都会与人产生奇妙的关系。杨平认为,以赛博格为实体的“后人类”是人类在未来高信息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人类被“嵌入”自身搭建的电子环境中,是信息时代的“天人合一”,也是新的进化历程。在内容创造方面,李笛表示, AI不一定是替代者,人们应该学会与其协同,成为AI艺术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分享了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科幻作品的成果,作品改编为漫画,通过艺术家甚至人工智能的帮助,更好地体现作品主题。

  由吟光、于博柔、闵嘉剑、俞同舟共同发起、策展并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团队完成的元宇宙科幻文献展DocuMETA,希望从“元宇宙”出发,在数字世界里尽情“吟游”,进行超越现有范式的思考,探索未来的生活图景。展览所呈现的反重力多面体世界,以分形、奇观、城市、超人、混沌、复魅、幻境、系统八个主题环境以及书房、暗房两个特别体验空间结合“东方幻想”主题,同时进行节奏化的排布,以此回应中国美学中的时空同构想象。

  本次大会展品在内容及呈现上注重多元化,由科幻文学与媒体艺术作品组成。大会与八光分文化合作,在“书房”展出“英国科幻小说教父”布赖恩·奥尔迪斯的珍贵资料。悬疑作家蔡骏的《宛如昨日:生存游戏》展现了VR游戏与悬疑推理的巧妙结合。未来事务管理局带来富于特色和影响力的春节主题创作活动“科幻春晚”。北京科学传播融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在本次大会首发了新一届“光年奖”的获奖作品。斩获第四届晨星杯科幻美术大赛最佳科幻视频金奖的短片《虹棉》,将粤剧置于赛博朋克之中。展品还包括江波同名小说改编的动画番剧《银河之心》预告片,科幻作家宝树、阿缺同名作品改编的漫画《七国银河》。由陈楸帆、吟光、杨平、俞同舟指导的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CG影像《连应出神》展现了“科技复魅”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