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锐气的文艺评论
为人民精神世界供给强大力量
栏目:奋进新时代 铸就新辉煌
作者:李明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要求,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专章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部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与“精神力量”相关联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谈到“中国力量”“磅礴力量”等有关“力量”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论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时,强调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论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时,要“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要求“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在更直接更敞亮更深邃的时空里,来自于通过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和文艺评论的不断涌现而切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人民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和灿烂,创造的巨大潜力、丰沛想象力、无穷的创新活力就有如黄河长江奔腾不息、滔滔不绝,一浪高过一浪。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仅是对文化艺术创作提出的本质要求,也是创作和评论的根本使命与责任。

  “精神力量”包括思想道德、信念信仰、志向理想、科学文化、文学艺术、勇气毅力等要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自我意志的控制、施加和调试程度。精神力量的形成与强弱,与接受吸纳精神养料的多少优劣密切相关。文化艺术和文艺评论通过形象情感、有意味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情感方式和认知行为。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因素会有产生美好心态的效应,收获最佳的预期结果或实践成效。人民精神力量的博大强大、坚韧坚定、骨气硬气、壮阔壮美,与文艺创作的思想内容、审美情感、表达方式、社会效果息息相关。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需要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使文艺作品充满灵气灵魂,文艺评论充满朝气锐气,发挥文化艺术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特殊功用,促使具有精神钙质、精神深度、精神闳丽、精神力量的精品佳构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而日益繁荣。

  从文艺评论的创新发展来观察,那些充满思想智慧、探索真理、美的追求和理性良知的批评文字,构成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内在元素和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繁荣文艺、发展理论、增强批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要“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

  如何使新时代文艺评论更具有科学理性、判断睿智、审美品格,充满朝气锐气,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独特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提出了文艺评论的路应该怎么走的问题。刘勰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里刘勰讲了文学的人文之道、自然之道,对文艺评论如何遵循客观规律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我曾设想,假如没有文艺评论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呢?

  假如没有文艺评论,就没有人类理性、理智、理论的纵深开掘和拓展。没有理性之光照耀的世界必定是一个物欲膨胀、本能蠕动的黑暗通道。

  假如没有文艺评论,就没有对真理真知真情的上下求索,也就没有对真善美的洞悉和张扬,人类社会就会陷入无序的纷争、持续的混乱、价值的失范、道德的滑坡,进入紊乱的世界。

  假如没有文艺评论,就没有人类认知、认识能力的极度超越,也就没有思想和学术钻探的深度和厚度,人类的知识谱系将缺乏人文的夺目光彩。

  假如没有文艺评论,就没有对人类想象力和表达力,包括言说水平的清晰把握和真切体现,思维的格、认知的网、逻辑的力量、语言的魅力将大大地降低。

  假如没有文艺评论,就没有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艺术家的二度再生和光芒照耀。如果只有《离骚》《史记》《红楼梦》《阿Q正传》《红与黑》《简爱》《一千零一夜》《老人与海》等,而没有对它们的研究和论述,如果只有孔子、李白、曹雪芹、鲁迅、司汤达、雨果、安徒生、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等,而没有对他们的分析和评说,那么,这些作品和作家的价值,乃至他们在民族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能像今天我们所认识到的这样具有普遍性、深刻性和典范性,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刻和崇高。

  可以说,文艺作品、文艺家和文艺评论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评论,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要得到广泛而深刻的传播,要形成巨大的文化影响是极其艰难的。因此,我认为文艺评论不是糖果、不是泥瓦匠、不是推磨,也不是绳子、刀子、帽子,而是作品意义的发现者、阐释者,艺术风格的归纳者、光大者,文艺思潮的推动者、引领者,文化现象的观察者、批判者,社会进步的思想者和咨政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鲁迅先生就如何进行文艺评论,发表过精辟而明了的论述,他说,文艺评论应“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 “我们所需要的,就只得还是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是鲁迅先生对文艺评论及文艺评论家的真切希望。

  那么,文艺批评和创作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艺术家和评论家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创作是对生活的发现,我手写我心,而评论是对生活的认知,我评故我在。创作是审美情怀的真切表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评论是对审美理想的理性书写,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创作是想象力的充分张扬;评论是知识力的穿透解剖、化验提纯、汇聚建构。创作是生活的歌者、咏者、叹者,表达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评论是人生的沉思者、社会的思想者,把感性与理性交织,痛苦与欢乐融入,条分缕析,钩沉探究,展现生活的复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以上是评论与创作的相异之处,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可以说创作和评论都是真的守望者、善的推动者、美的传播者。为此,我们的评论需要通过大家的努力,重返精神故乡,重建良知情怀,重构道德伦理,重筑人文大道。在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创作和评论是一对孪生兄弟、一对高山流水的知己。

  新时代文艺评论怎样才能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养料呢?我在这里提出“一个中心、两只眼睛、三件武器”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是坚持“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价值取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必须要有五个方面的意识,或者叫“五观”,即实践主体观、认识主体观、利益主体观、权利主体观和价值主体观。首先,人民群众的需要、意志、行动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的实践主体始终是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其次,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看法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评论家受过系统的文学评论专业训练,但是,在人民群众面前,评论家始终还是学生,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当好学生很重要。第三,人民群众有自己的要求和利益诉求,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第四,我们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第五,价值主体观。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我们的评论工作、文化工作、社会工作的唯一判断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根据这个中心来强化文艺评论标准的转变,从过去的经典标准转向大众审美,从“概念游戏”转向日常表达,从象牙塔内转向普通受众,从讲堂宣教转向群众沙龙,从孤本钩沉转向审美普及,等等。我想,只有实现这些重要转变,我们的评论才可能体现出人民至上的文艺价值观。

  二是张开“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作品,一只眼睛看社会。只盯着作品而不看社会就会走向死胡同。如果我们把背景去掉,时代背景没有了,对作品的阐释就缺乏厚度和逻辑;如果只看社会而忽略作品,那么就会隔靴搔痒、指鹿为马、信口雌黄、不知所云。因此,需要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作品和社会,通过对作品的感悟、体验去感知社会、感知人生命运,感知那些作家、艺术家眼中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和情景,与批评家认知的社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站在社会的角度、人民的立场去把握作品。同时,在社会体验的脉动中,去认识、开掘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让作品的人物、情节、细节、形式、价值统统被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提炼出来,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因子、文化元素和思想火种。我认为评论的最大功能就是发现意义,一个作品到底怎么样,能对社会和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靠评论家去发现意义、阐释价值。

  三是掌握“三件武器”。

  三件武器是显微镜、放大镜、多棱镜。批评要上天入地、顶天立地、左右逢源,要多学科、多样化、多形态地去审视和阐释。现在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集合以及综合性的研究,单纯从某一点某一方面研究某一问题几乎是不可能也不行了。因此,文艺评论需要更高远的基准、更宏阔的视野、更敏锐的眼光、更深邃的认知、更心细的洞察、更精当的判断、更理想的表达,以防止精神黑洞、思想冰窟、文化岩崩,防止精神滑坡、思想闭塞。所以,我们需要显微镜,看细、看深、看准;需要放大镜,看高、看远、看透,像三星堆“纵目”面具一样具有“千里眼”;需要多棱镜,要看虚、看变、看合。我认为显微镜、放大镜、多棱镜是我们文艺评论需要掌握的“三件武器”。

  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十一》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深入观察了解生活、具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作品。文艺评论一样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前行的时代进程中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以此观察文艺创作和文艺现象,把时代的脉动和人民的创造转化为批评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呼应,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如左拉评价圣西门所说的“句子都是生命的跳跃,墨水被热情灼干”,唯有把批评家的写作热情灌注在批评里,才能使文艺作品洋溢新的精神和意义,从评论中获得第二次感动和审美感知。这就需要融入批评主体的热血和精神去从事批评的再认识、再感受、再创造,升华出一种全新的人生哲理意味,营构出一个全新的批评艺术世界。如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建造了一座恢宏壮丽的艺术宫殿,许多伟大作家在这里获得了凤凰涅槃式的再生。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雪莱、拜伦、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大作家成就了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而勃兰兑斯则成就了十九世纪的欧洲作家。不仅如此,富有思想精深、意蕴精妙、审美精到的评论,还为其他人文科学认识人类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和智慧资源,激发人们不断向真知真理逼近。

  我相信,富有睿智锐气的文艺评论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为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而作出独特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