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团成员发言(三)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用理论评论的实际成绩推动文艺事业发展

尹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部署,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总体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通过优秀作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些内容,对我们理论评论工作者来说,既是明确要求,也是工作任务。我们要努力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大格局,永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用理论评论的实际成绩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艺术创新,传播中国故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文艺评论要促进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

叶青(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增强自身使命感,既要关注文艺的审美价值,更要重视文艺的精神价值;要倡导“批评精神”,增强朝气锐气,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独特作用。报告指出,要致力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革命文化。红色文艺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着革命文化的精神血脉,蕴含着最主流的价值导向、最崇高的精神引领、最纯正的审美取向。当代文艺评论要切实加强红色文艺的深入研讨,充分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要致力于在时代语境中弘扬红色文艺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致力于在当代美学构建中发掘红色文艺独特的审美价值,阐释其蕴含的思想张力、美学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致力于在学理层面探讨红色文艺的艺术规律,以评论促进新时代红色文艺创作生产。

 

昭宣文墨 襄赞复兴

叶培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党的二十大报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光辉,又饱含着中国化的深厚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报告中占有极大的分量,如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更是大篇幅强调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报告中最为重要的内在精神之一。文艺评论尤其应在具有中国独特性的艺术门类如书法、国画和戏曲、曲艺等领域内下大力气做好相关工作:一是进一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气神的内容;二是加强对这些领域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背景下百年变迁的总结和反思;三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传统筑基,以文化立心,以生活为场,探求新征程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艺力量的新可能。

 

担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使命

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党的二十大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任务、历史使命、新发展阶段展开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历史使命中,有几个重大的文艺责任需要文艺工作者勇敢担当、勇毅作为。一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用文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四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五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使命,归根到底要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书写生生不息人民史诗的文艺实践和写出文艺新史诗的文艺新辉煌上来。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新文艺群体委员会主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民精神世界是否丰富,体现在文化艺术精神食粮的富足与营养程度上。精神食粮已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存量,更需要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增量,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自觉本质才可能得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底气朝气和充沛丰盈的精神力量和民族气象。

 

用影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史诗

李树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摄影艺术研究工作者,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和促进以人民为主体、记录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的摄影艺术大发展。摄影与现实有直接的关联性,有见证的功能,是事物曾经存在过的证明。以摄影影像的方式来积累历史文献,有其他媒介不能达到的物性对应、信息容量和现场感染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摄影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用影像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史诗。技术革命让摄影实现了日常化和大众化,影像已经成为语言和文字之外的第三种语言,介入到人类认知过程、记录过程和表达过程。但技术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摄影艺术的创新,还要在挖掘物性与提高艺术性之间、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撑开更大的空间,提升到更有内涵的境界。要自信自强,积极参与创作实践,深入钻研规律,广泛吸纳艺术哲学和各门类理论成果,融会中华美学精神,回答现实问题,在摄影与影像学学科建设、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上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