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联主办“小剧场魔术剧的创新与发展”专题研讨会
魔术剧怎样处理魔术和剧的关系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魔术+戏剧”是怎样一种奇妙的组合?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北京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期间,魔术剧这一“新鲜”的表演形式引来了广泛的关注——5部魔术剧10个场次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正如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杂协主席张红所说:“在当今,魔术剧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将来小剧场魔术一定会是魔术的当代接力,成为创意迸发的聚点、魔术延展的原点。”

  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杂协、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小剧场魔术剧的创新与发展”专题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作为本届交流大会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与会专家围绕小剧场魔术剧发展的现状、所遇到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展开深入讨论。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让魔术焕发新生机

  说起本届交流大会上的5部魔术剧,中国杂协副主席邓宝金特别提到了近日上演的魔术剧《戏法传奇》:“这种创新形式很难得,特别是让魔术演员张口说那么多话,并不容易。更可贵的是,这部剧将魔术与戏剧、曲艺、戏曲等艺术形式相融合,体现了舞台艺术的多元化形态,以创新的形式实现了魔术的传承与发展。”

  让邓宝金印象深刻的《戏法传奇》由被称为“中国小剧场魔术第一人”的青年魔术师孙峥创作、演出,在这部魔术剧中,他以说书的形式串起了一台魔术舞台秀,将“变脸”“三仙归洞”“古彩戏法”“罗圈献彩”等传统戏法技艺加入到演出之中。也正是这样具有融合特色的表演形式,让专家看到了小剧场魔术表演的“突破性”—— 加入说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让魔术表演主体更加生动、更加突出,这是魔术艺术在当代的新发展。”邓宝金表示,当然,这也给魔术演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有相当一部分人把魔术看作是技术,作为一门手艺或谋生的手段,但我们同样也需要培养将魔术作为艺术来对待的群体,从创作理念、创作手法、舞台呈现、内容表现等各个方面形成突破。”南通市少年杂技团团长周旺东认为,从这个方面来讲,基于小剧场特征进行创作的魔术剧,方向是正确的。

  为了推动魔术剧的发展,第六届北京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聚焦魔术与戏剧相互融合的行业最新发展特点,以小剧场魔术剧展演为主题,演出了《终于失去了你》《魔法时光机》《戏法传奇》《爱不释手》和《查先生的魔法》5部魔术剧。“从市场角度来看,北京魔术行业的小剧场模式,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上海市杂技团原副团长金伟表示,现在的观众都很关注魔术的艺术化呈现,而将魔术与戏剧融合,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实践。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指出,交流大会为推动魔术艺术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探索了行业发展新路径,“通过这个平台,魔术表演的队伍不断扩大,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会不断加入到这个队伍之中。”

  魔术剧应探索其特有的结构形式

  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魔术剧的创作并不容易。在孙峥看来,魔术剧表演存在一个“承载力”的问题:“相比其他舞台艺术形式,魔术需要铺垫,它不像杂技或歌舞,上台就可以直接表演,魔术剧要向观众证明表演者不是托、道具是真材实料的,这就需要时间跟观众交流。因此,在一部魔术剧中,不可能有太多具有戏剧性的‘点’,它承载不了那么多戏剧冲突;而且魔术剧也不能完全遵循戏剧结构,如果以戏剧为本、往表演中填充魔术,魔术就会成为戏剧的一个特效。”

  孙峥提到,他之前为一些话剧演出创作魔术,比如会为其设置角色穿越大门的魔术表演,但在一个完整的戏剧演出中,这样的魔术表演只会被观众认为是舞台特效,不会被看作是魔术表演。“因此,魔术剧不能以戏剧结构为本,而应该探索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孙峥表示。

  在孙峥自己的反思之外,相关专家同样为魔术剧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认为,当前魔术剧需要进一步提高魔术节目的设计、制作和表演等方面的水平,技术要更为熟练,表现要更为细腻。“魔术本体特别适合做沉浸式的演出或者是专有剧场的演出,可以从多方面、多维度让观众得到满足,使魔术剧的未来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焕发勃勃生机。”胡薇说。

  而金伟则关注到魔术剧的定位问题。“小剧场只有200个左右的座位,魔术剧也因此要注重受众的细分,针对不同观众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语言,用不同人群各自可以理解的形式、内容来进行创作和表演。”金伟表示,魔术剧市场定位的精准,将有助于其更好地走入观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