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指挥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琳执棒《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

  干净、利落、潇洒、自如……陈琳从指挥台上下来,面向观众深深鞠躬,台下的掌声也像音符一般,飘扬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的上空。在8月26日晚的演出现场,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专业教授陈琳带来了弗朗茨·舒伯特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谈到这支曲目,陈琳说,舒伯特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堪称最伟大的残篇,“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未完成’,一般的交响乐是4个乐章,而这部作品只有2个乐章,但第1、第2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

  陈琳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音乐综合理论,据她解释,这个专业本身囊括了作曲、指挥和音乐学,是一个偏理论的综合类专业,到了大学之后,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于是在1996年,陈琳顺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并选择了指挥专业,师从俞峰教授。2000年,陈琳又被指挥家小泽征尔推荐免试进入美国坦格伍德音乐节学习,取得伯恩斯坦奖学金,1999年至2003年间,她三次入围法国贝藏松国际指挥比赛决赛。

  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陈琳说,老师们身上对待音乐的严谨的态度深深影响了她的音乐观,也影响了她之后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2004年,陈琳留校任教,培养的学生屡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获得优异成绩,参与研究的科研项目“现代指挥教学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谈到教学心得,陈琳坦言,指挥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性格不同,这点和其他的诸如表演类专业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位老师一对一培养一位学生,我们指挥专业还有一对三的教学,就是三位老师教一位学生。”在陈琳看来,指挥专业是一个投入非常大的专业,指挥岗同时还是一个二度创作的岗位,所以还需要培养学生很好的领导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绝不能是单方向的填鸭式教学,还需要启发式地给学生自我领悟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带领团队的能力。

  作为新一代的优秀指挥家,近年来,陈琳活跃在全国的各个重要舞台上,与领先的乐团及歌剧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中国爱乐乐团、国家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央歌剧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宁波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湖南交响乐团等,同时,她与国际众多音乐团体有过成功合作,出色的音乐才能受到诸多国际著名音乐团体及音乐节的青睐,其中包括日本斋藤秀雄纪念音乐节、法国广播爱乐乐团、波兰西里西亚爱乐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具有悠久历史的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称陈琳为“不可多得的优秀音乐家”。

  如何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在陈琳看来,坚实的音乐功底是重中之重。“这次‘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指挥人才展演,入选的指挥家当中有两个00后,其中尹炯杰是我的学生,这些年轻人身上都具备着成为好的音乐家所需要的品质,扎实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赤诚的热爱,他们未来能走多远,靠的就是这些品质。”陈琳说。

  在业界看来,陈琳不仅艺术造诣深厚,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丰富的舞台经验,以推广中国当代音乐为己任,多次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为祖国发声。2018年1月,陈琳受茱莉亚音乐学院指挥兼音乐史教授乔尔·萨克斯(Joel Sachs)之邀赴美参加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聚焦”音乐节闭幕式,于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执棒茱莉亚学院管弦乐团演奏了郭文景、陈其钢、朱践耳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同年10月再度赴美,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斯特恩厅举办的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中担任指挥,再次将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介绍给美国听众,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2019年又与哥本哈根爱乐乐团合作,成功举办了“熊猫组曲”《玺徙喜》世界首演音乐会,她深厚的专业功底将作品中生动的中国风格、复杂的作曲技法以及中西方乐器的巧妙结合演绎出独特的东方底蕴,赢得海外华人及专业人士的一致赞赏……

  正是一步一个脚印,让陈琳在指挥家这条道路上走得坚定又自信。谈到参与此次“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指挥人才展演,陈琳说,这个平台将全国各地优秀的青年指挥家聚拢,同台交流音乐,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次参加展演的指挥家年龄从00后到70后,类似于梯队式建设,对于更年轻的孩子来说,和比自己年长的指挥同台演出,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激励促进技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