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舞剧创作中的精神内核表达
栏目:视线
作者:吴庆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多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不断创作具有中华民族精神与特色、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与气派的舞台艺术作品,而且每一部舞剧都有极具特色的精神内核表达。从中国民族舞剧开山之作《宝莲灯》,到随后的众多佳作,都从话语体系建构的层面创新了舞蹈语汇与表现形式,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剧目《恰同学少年》《太阳的女儿》《九州花儿美》,是由笔者担任总编导的艺术作品,是在继承和借鉴中国歌剧舞剧院成功作品经验的基础上创作的,是兼具传统文化记忆、当代审美性、视觉陌生化的经典之作。它为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舞剧《恰同学少年》生动刻画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奋斗历程,歌颂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热血青年勇于反抗旧世界、追求新思想的革命抱负。充满领袖风范的青年毛泽东、活泼爽朗而又充满朝气的杨开慧等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将观众带回到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向观众呈现了一代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理想与激情,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舞剧作品属于重大历史题材,是守正创新的典型案例,在选材与创作上兼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舞剧《恰同学少年》讲述的是青年毛泽东的故事。当年我们的中国,内外交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那样民不聊生的境况里,必须有人站出来,承担历史的重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者,以强烈的国家情怀、民族责任、历史担当,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我们在创作和演出中要牢记,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舞剧《恰同学少年》在精神内核的表达上可以强化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强化人们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笔者创作的舞剧《太阳的女儿》中,精神内核则聚焦在了民族团结的精神领域。传承精神是这部舞剧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舞剧《太阳的女儿》展现的有民族之间的团结情,有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还有西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所有这些情感,通过这部剧表现出来,也通过演出将这种情感传承下去。

  舞剧《太阳的女儿》由序《千年锁链》《长夜漫漫》《红色浪漫》《如歌岁月》《建设西藏》《放歌西藏》六个部分组成。舞剧讲述了新旧西藏两种制度折射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命运波折,通过卓玛这一主要角色塑造出一个农奴女儿的成长历程,也将西藏的历史以两代西藏建设者的口吻娓娓道来,史诗性地展示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光辉历程。在看这部剧时,观众情绪总会随着演员们的肢体语言,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会心微笑,时而压抑痛苦,时而畅快淋漓。特别是第四幕剧中,男女主角喜结良缘,丈夫在筑路前线奋战,妻子在金灿灿的麦地里劳作,此时妻子已经有了身孕,“丰收”和“有喜”在这里两相呼应,将“爱”与“情”的芽苗深深镶嵌在了观众的观感中。可以这么说,舞剧《太阳的女儿》承载的使命和精神内核都非常厚重。这部剧并不是普通的才子佳人故事,它讲述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这种精神内核,和观众产生了很多共鸣,可以给观众带来对团结对历史对未来的思考。

  舞蹈诗《九州花儿美》在艺术创作上充分挖掘了我国东北、新疆、云南、海南、宁夏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回族文化资源,精心寻找出回族文化与各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会的契合点,用各地回族仪轨、习俗、生活中提炼出的舞蹈语汇连接全剧,突破了以往回族舞蹈只单纯表现宁夏地区回族的地域局限性,开拓了回族舞蹈艺术的新视野。在舞台呈现中,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回族,头戴回族方巾、身穿羊皮袄、跳着单鼓花鞭舞;云南苍山洱海边的回族,身穿近似白族的民族服装、唱着带有浓郁云南风格的回族民歌;海南海边的回族,身穿露脐装、脚蹬拖鞋载歌载舞。这些创作上的突破,都在精神内核上表达了“九州花儿一样美”的思想境界,让人通过这部作品,感受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在故事情节上,舞蹈诗《九州花儿美》以回族青年哈维在天南地北寻觅五彩的花朵为线索,通过其舞动的“寻家之旅”,展现了中国回族文化的精美独特和九州山川的神奇秀丽,充满对“中华各族一家亲”的由衷赞美。该剧由序《花萌新月》和《雪原寻芳》《天山觅秀》《洱海情长》《椰林俏影》《塞上花红》五篇及尾声《月美花香》组成,它综合了舞、乐、歌、诗多种艺术门类及多媒体的审美特征,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段,将传统意蕴和现代风采融会于回族风情的流动之中,是回族儿女奋进精神的写照。

  当下繁荣的舞蹈创作勃兴的市场,预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表达正在被发展和被弘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更要在艺术创作中坚持主要精神内核的表达。精神内核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创作中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人物成长的历史逻辑,探寻时代共鸣点,提炼作品的精神内核,让观众从艺术作品中领会我们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系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