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琴书艺术更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记“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一直在想,纪念的意义在哪里?北京琴书是我父亲为人民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地继承、发展,但蕴含在其中的老人家的艺术风范和高尚品德是更值得后人们学习和继承的精髓——脚踏实地学艺,老老实实做人!艺术就是要做到极致。”今年是北京琴书表演艺术家关学曾诞辰100周年,在“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上,关学曾之子、北京琴书研究会会长关少曾动情地说。

  纪念活动于7月30日上午在北京老舍茶馆举办,关学曾的家人、弟子及曲艺界同仁参加了纪念活动。

  关学曾是北京曲艺的代表人物,开创了北京琴书这一影响广泛的曲艺门类。他1935年拜师专学单琴大鼓,1941年开始在天桥等地作艺。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琴书”正式定名为北京琴书。在70年的演艺生涯中,他致力于对北京琴书的改革创新,经历了从一位天桥撂地艺人到“说新唱新”的文艺工作者的转变,为琴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于2006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上,同时举办了“纪念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丰碑》首发仪式。《丰碑》由关少曾、崔维克主编,辑录了一百余位关学曾生前的同事、弟子、学生、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既有回忆关学曾从艺、生活点点滴滴的文章,又有畅谈学习北京琴书经历、讲述传承和弘扬北京琴书的感悟和心得的文章。书中文字洋溢着对关学曾的崇敬和怀念,展现了关学曾为弘扬和传播北京琴书焕发出的光和热,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琴书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谈起北京琴书的传承,关少曾表示:“在北京琴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不能总停留在教唱的层面,应该广泛接纳社会各个领域热爱鼓曲艺术、愿意中兴鼓曲艺术的人士,形成多维的、立体的传承格局,使传承工作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让鼓曲成为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形式。”

  在纪念活动现场,关学曾的弟子崔维克收取高伟、乔雪忠等五位徒弟。关少曾向五位新徒弟颁发了“北京琴书传承人”的证牌,勉励他们学习、传承关学曾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