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侨批》晋京展演获好评——
礼赞“侨批”文化背后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王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这是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对华侨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歌仔戏《侨批》的立意所在。7月16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演出的华人华侨题材的歌仔戏《侨批》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歌仔戏《侨批》是我国首部以“侨批”为题材的戏曲舞台艺术作品,通过主人公黄日兴投身“侨批”事业的成长故事,讲述了华侨华人远渡重洋的血泪史和艰难的创业史,展现了海外华侨华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韧的奋斗精神,写就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回家乡的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闽南人从这个口岸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一封封“侨批”成为了连接华工和侨眷的生命线,是无数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剧作家曾学文意识到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题材,于是潜心创作了歌仔戏《侨批》。他说:“华侨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留下了宝贵的‘侨批’文化和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力量至今还流淌在中国人身上。这部戏不是单单记录历史,而是着力发现‘侨批’背后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用文艺的形式展现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本次展演是歌仔戏《侨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经过三改三演之后的再次登台。该剧在创作上秉持将个体命运与群体命运交织、将细腻的个体情感与浓烈的家国情怀交融的理念,也使得剧情大开大合,震撼人心。剧中黄日兴的扮演者、著名歌仔戏演员庄海蓉表示,在演绎角色时被深深感动,“最初,黄日兴从南洋回来看到爱人如意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嫁给别人而心灰意冷,当看到‘侨批’能给华工和侨眷的生活带来希望,他意识到自己的‘小爱’不算什么,立下打通‘批路’的雄心壮志。这部戏体现了华人华侨身上承载的爱国精神和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文化。他们不管环境怎样都吃苦耐劳,到最后‘心’和‘根’都要回到家乡、回到祖国。”

  此外,能够领略到歌仔戏剧种与“侨批”故事的相得益彰,可以说是现场观众的另一大收获。歌仔戏是我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中唯一一个根在大陆而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共同孕育的剧种。该剧种承载着闽南人不断播迁的历史、生命与情感,其音乐的悲情色彩特别适合演绎充满离愁别绪、荡气回肠、情感浓烈的故事。音乐设计江松明从歌仔戏传统曲牌“大哭调”中提炼出的音乐主题基调,蕴含着下南洋华侨生存的艰辛、命运的无常、个体的抗争,同时又有着奋斗者的厚重壮美。在秉持歌仔戏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又将交响乐配器手法融入歌仔戏音乐的创作,提升了唱腔的表现力,烘托了作品的命运感,紧紧抓住了现场观众的心。“侨批”以文字的形式承载闽南历史的记忆,歌仔戏则以戏曲的形式记录了闽南人的集体记忆,题材与剧种个性高度契合,显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演出当晚,很多在京侨胞和侨务工作者慕名前来观剧。北京厦门企业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平谷区侨联副主席王莉莹表示:“作为一名侨胞同时也是一名闽南人,有幸在北京听到闽南味浓厚的歌仔戏,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感动。当剧中的第一句闽南话响起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我带入儿时的记忆里。”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学术交流研究部主任胡修雷认为:“这部戏利用空间的转换把华侨和侨眷两地分居的故事展现得特别直观和动人。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侨批’、表现侨文化,这种方式能更好地把我们的中国故事推广出去。”

  据介绍,歌仔戏《侨批》自首演以来,多次走进侨乡演出,并通过云端展演“走进”东南亚,受到当地华侨华人的热情关注。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表示,此次晋京展演之后,会尽快开展《侨批》的全国巡演,今后也会把这部作品带到东南亚,带到更多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力量。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